成语拼音:shī zhōng yǒu huà
成语解释: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成语出处:宋 苏轼《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詩中有畫
英文翻译:painting-in-poetry
诗:1.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2.(Shī)姓。
中:[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画:1.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图形:画山水。画人像。画画儿。2.画成的艺术品:年画。壁画。油画。风景画。一幅(张)画儿。3.用画儿装饰的:画屏。画堂。画栋雕梁。4.姓。5.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线或作为标记的文字:画线。画押。画到。画十字。6.汉字的一笔叫一画:笔画。“天”字四画。7.汉字的一横叫一画。
“诗中有画”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文字描绘的场景像一幅画般生动。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就勾勒出塞外苍茫的图景——笔直的烽烟与地平线上的落日形成几何构图,河水蜿蜒的线条让画面有了流动感。这样的诗句为什么能让人“看见画面”?因为它用具体意象替代抽象概念,像画家调色般组合视觉元素。
有人问:“现代人拍照发朋友圈也算‘诗中有画’吗?”其实这个成语更强调文字本身的画面转化能力。比如白居易写“一道残阳铺水中”,用“铺”字把夕阳比作颜料,水的波纹成了画布褶皱。这种通感手法让读者自动脑补出橘红色光影在水面荡漾的效果,比直接发照片多了一层想象空间。
我常觉得,好诗就像VR眼镜。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四个字,既呈现雨后海棠的形态变化,又暗含时光流逝的叹息。叶片饱满的“肥”与花瓣凋零的“瘦”形成视觉对比,这种文字游戏比绘画更妙——画家只能定格瞬间,诗句却能让画面在读者脑海里动态演变。
或许有人疑惑:“文字描述再美,能比得上真实画作吗?”这恰是“诗中有画”的独特价值。当苏轼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他不仅画出了山形变化,更揭示了观察角度的哲学意味。这种多维度的信息传递,是单一视觉艺术难以企及的。就像我们看山水画会题诗,图文结合才能实现意境倍增。
在短视频当道的时代,“诗中有画”的能力反而更显珍贵。下次读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妨闭上眼睛:纷扬的雪片如何模糊天地界限?鱼线入水的涟漪怎样打破江面寂静?文字留下的想象空间,或许正是抵御视觉轰炸的精神缓释剂。当像素不断堆砌时,留白的诗意反而成了最奢侈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