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é
  • ér
  • zhè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ué ér bù zhèng

成语解释: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

成语出处:《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狡诈

繁体字形:譎而不正

英文翻译:be crafty and far from upright

谲而不正的意思

谲:1.欺诈;狡诈:谲诈。狡谲。2.奇异怪诞:奇谲。诡谲。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正:[zhèng]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相对):正南。正前方。前后对正。这幅画挂得不正。2.位置在中间(跟“侧、偏”相对):正房。正院儿。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正午。4.正面(跟“反”相对):这张纸正反都很光洁。5.正直:正派。公正。方正。心术不正。6.正当:正路。正理。钱的来路不正。7.(色、味)纯正:正红。正黄。颜色不正。味道不正。8.合乎法度;端正:正楷。正体。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区别于“副”):正文。正编。正本。正副主任。10.姓。[zhēng]正月:新正。

成语评论

提到“谲而不正”,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词离日常生活很远。其实它的核心意思很简单:一个人说话办事拐弯抹角、耍小聪明,但本质上偏离了正道。比如办公室里总有人把同事的功劳说成自己的,还假装“帮团队争取利益”——这就是典型的“谲而不正”。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小心机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目的性。普通职场策略可能是为了自保,而“谲而不正”的行为往往带有损人利己的恶意。就像电视剧里常见的反派角色,表面说着冠冕堂皇的话,背地里却在挖陷阱。

记得刚工作时遇到个供应商,每次谈合同都带着精美伴手礼,话里话外暗示“返点更划算”。当时觉得这人真会来事,后来才发现他给的产品参数全是注水的。这种用糖衣包裹毒药的操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手段花哨但心术不正”。

或许有人疑惑:“现代社会还需要区分得这么清楚吗?”其实正因为环境复杂,更需要清醒认知。我见过不少创业者起初靠小聪明快速获利,最终却因信用破产难以翻身。就像用纸牌搭房子,花样再多也经不起风雨考验。

观察身边活得通透的人,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做事或许讲究方法,但底线始终清晰。这让我联想到建筑工地的脚手架——可以搭建不同造型,但承重结构必须扎实可靠。为人处世亦是如此,灵活变通不等于放弃原则。

下次遇到满嘴跑火车却总想占便宜的人,不妨在心里打个问号。与其被花言巧语迷惑,不如多看看对方解决问题时是否光明磊落。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才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护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