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ū zhī ruò wù
成语解释:趋:奔赴;旧附快走。鹜:鸭子。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急着赶去。
成语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繁体字形:趨之若騖
英文翻译:scramble for
趋:[qū]1.快走:趋走。趋进。趋前。趋奉。趋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趋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趋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2.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趋向。趋势。大势所趋。3.鹅或蛇伸头咬人。4.追求,追逐:趋时(追求时髦)。趋利。趋光性。[cù]古同“促”,催促;急速。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鹜:鸭子:趋之若鹜。
成语“趋之若鹜”常被用来形容人们争相追逐某件事物的场景。比如近年来直播带货兴起时,无数人涌入直播间抢购商品,甚至出现服务器崩溃的情况——这种“一窝蜂”的现象,正是趋之若鹜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人们会不自觉地加入这种群体性追逐?这其实和人类的从众心理密切相关。就像春天赏樱时,看到朋友圈里都在晒樱花照片,自己也会忍不住去公园打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追逐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追逐的对象是否值得。
有人会问:趋之若鹜是否总是盲目跟风?其实未必。以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为例,初期消费者确实是受政策优惠吸引,但随着技术成熟,越来越多人是出于环保理念主动选择。这说明群体的选择也可能推动社会进步。
在个人看来,现代社会的“趋之若鹜”呈现有趣的双面性。短视频平台的热门挑战活动就是个典型:既可能催生无意义的模仿秀,也可能让优质内容获得爆炸式传播。就像去年有位山村教师通过舞蹈教学视频走红,意外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
观察商业领域会发现,成功品牌往往能巧妙引导这种群体效应。某国产手机品牌早年通过限量发售策略,成功制造出“手快有手慢无”的抢购热潮。这种营销手法既利用了人们的趋之心理,又通过产品实力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口碑。
当我们面对各种热潮时,或许可以保持这样的态度:既不必刻意抗拒时代趋势,也要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毕竟,真正的价值不会因人群的聚散而改变,就像退潮后依然闪亮的贝壳,终究会被有心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