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ī zhī ruò shuǐ
成语解释:归附的势态就像江河汇成大海一样。形容人心所向。
成语出处: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歸之若水
英文翻译:Return as water
归:1.返回:归国华侨。无家可归。2.还给;归还:物归原主。3.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殊途同归。千条河流归大海。把性质相同的问题归为一类。4.由(谁负责):一切杂事都归这一组管。5.属于(谁所有):功劳归大家。这些东西归你。6.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批评归批评,奖金一分也没少给。7.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8.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归之若水”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儿抽象,但它其实特别贴近生活。比如小区里新开了个菜鸟驿站,原本大家都要绕远去快递柜取件,结果不到一周,所有人都不约而同改到驿站排队——这事儿就像归之若水,好的服务自然能聚拢人气。
这个成语只能用在群体行为上吗? 其实个体选择同样适用。我邻居老张总抱怨孩子不爱读书,后来他把客厅电视墙改成了书架,现在孩子写完作业就窝在沙发里翻绘本。环境的改变比说教更有用,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恰如细流归海般自然。
有个有趣的现象:直播带货刚兴起时,很多商家砸钱买流量效果平平。但李子柒从没刻意推销,只是安静地拍农村生活,海外粉丝却自发翻译她的视频。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文化传播就像山涧清泉,无需开闸泄洪,自会浸润人心。
现代人为什么还需要这个成语? 在KPI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今天,我们太容易陷入“强扭的瓜不甜”的困境。上周公司推行新系统,强硬要求三天内全员掌握,结果老员工集体消极抵抗。后来改成自愿参与培训,反而有年轻人主动当起了小教员。有时候,创造条件比下达命令更重要。
我常观察公园里的广场舞队伍。领舞阿姨从不点名签到,但音乐响起人就聚拢。这种自组织现象背后,藏着人际交往的朴素智慧:归属感不是绳索捆绑,而是磁铁相吸。就像湿地滋养芦苇,当环境足够包容,生长便是本能。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成语里的“归”字既包含结果也暗示过程。就像老家村口的古井,表面看是村民们固定去打水,细想却是井水用甘甜滋养着代代村民。这种双向奔赴的关系,或许才是“归之若水”最动人的注脚。
在智能算法主导推送的时代,我们反而更懂自然流量的珍贵。那些真正优质的内容创作者,他们的作品就像山间清泉,看似没有直奔大海的野心,却在蜿蜒流淌中汇聚成河。这种不疾不徐的笃定,或许正是这个古老成语给当代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