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zhù
成语解释: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成语出处:明·洪楩《杨温拦路虎传》:“今见将军,乃是我恩人,却在此被劫,自当效力相助!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谓语、分句;指见义勇为
繁体字形: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英文翻译:When the road is rough, draw a sword to help
路:1.道路:陆路。水路。大路。同路。2.路程:八千里路。路遥知马力。3.(路儿)途径;门路:生路。活路儿。4.条理:理路。思路。笔路。5.地区;方面:南路货。外路人。各路英雄。6.路线:三路进军。七路公共汽车。7.种类;等次:这一路人。哪一路病?。头路货。纸有好几路。二三路角色。8.用于队伍的行列,相当于“排”、“行”:四路纵队。9.姓。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平:1.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平坦。马路很平。把纸铺平了。2.使平:平了三亩地。把沟平了种庄稼。3.两相比较没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辈。平列。平局。平起平坐。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4.达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记录。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论。6.安定:风平浪静。心平气和。7.用武力镇压;平定:平叛。平乱。8.抑止(怒气):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9.经常的;普通的:平时。平淡。10.姓。
拔:1.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拔草。拔剑。拔刺。拔了一颗牙。拔了祸根。2.吸出(毒气等):拔毒。拔火。拔罐子。3.挑选(多指人才):选拔。4.向高提:拔嗓子。5.超出;高出:海拔。出类拔萃。6.夺取;攻克(据点、城池等):连拔敌军三个据点。7.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8.姓。
剑:1.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短柄。现在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是细长的钢条,无刃,顶端为一小圆球。2.(Jiàn)姓。
相:[xiāng]1.互相:相像。相识。相距太远。不相上下。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相瞒。好言相劝。3.姓。4.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相亲。相中。[xiàng]1.相貌;外貌:长相。聪明相。可怜相。狼狈相。2.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3.坐、立等的姿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4.相位。5.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每个绕组叫做一相。6.相态。7.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相马。8.姓。9.辅助:吉人天相。10.宰相:丞相。11.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12.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傧相。
助:[zhù]1.帮助协同,辅佐:辅助。帮助。助手。助人为乐。助桀为虐。拔苗助长(zhǎng)。爱莫能助。2.相传为殷代的租赋制度。[chú]古同“锄”,除去。
“路见不平,拔剑相助”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看到不公平的事,立马站出来帮忙。比如你走在街上,看到有人被欺负,想都没想就冲上去制止——这就是成语的现实版。那为什么古人要用“拔剑”这么夸张的动作?其实啊,这就是为了突出一种果断和勇气,和现在“该出手时就出手”是一个道理。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又不是古代,哪儿来的剑可拔?”别急,成语的重点不在“剑”,而在“相助”。比如同事被领导冤枉,你主动帮忙澄清事实;或者看到老人摔倒,你毫不犹豫扶一把。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本质上都是“拔剑相助”的现代版。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答案很简单——社会永远需要正义感,而行动力是正义感的翅膀。
有意思的是,这种行为有时候会带来意外收获。去年我们小区有个阿姨,发现邻居家空调外机着火,抄起灭火器就冲上去。火灭了她才后怕:“当时手都在抖!”但正是这种本能反应,避免了一场火灾。你看,所谓的“英雄”,可能就是某个瞬间战胜犹豫的普通人。
不过也有人担心:“万一帮错人了怎么办?”我的看法是,善意本身没有错,关键是用对方法。就像看到有人落水,不会游泳的人不该盲目跳水,但可以马上找救生圈或者报警。现代版的“拔剑相助”,其实更讲究智慧和量力而行。毕竟,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帮助别人。
最近在地铁上碰到件暖心事儿。有个姑娘的背包拉链开了,身后大爷轻轻拍了拍她肩膀提醒,还帮她扶住快要掉出来的水杯。这种细微之处的善意,何尝不是“拔剑相助”的温柔版本?时代在变,帮助他人的方式也在进化,但那份想要维护公平正义的本心,始终闪闪发亮。
下次遇到需要帮忙的场景,不妨想想这个成语。它不只是历史故事,更是活在当下的选择。无论是大声制止插队,还是默默支持受挫的朋友,每个主动向善的举动,都在给这个世界添一块正义的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