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uǒ guò chū yī,duǒ bù guò shí wǔ
成语解释: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
成语出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以后找机会再抓吧!躲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他的机会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躱過初一,躱不過十五
英文翻译:Avoid the first day of junior high school, but not the 15th day
躲:躲避;躲藏:躲雨。躲车。躲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初:1.开始的:初夏。初冬。2.开始的一段时间:年初。月初。本学期初。3.第一个:初伏。初旬。初一(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等于“第一个一”,区别于“十一、二十一”)。初十(农历每月的第十天,等于“第一个十”,区别于“二十、三十”)。4.第一次;刚开始:初试。初出茅庐。初学乍练。5.最低的(等级):初级。初等。6.原来的:初心。初志。初愿。7.原来的情况:和好如初。8.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躲:躲避;躲藏:躲雨。躲车。躲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见〖工尺〗。
哎哟喂,这个“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可真是句大实话!说白了,它就像老天爷给咱们开的玩笑——你以为暂时逃过一劫,结果问题转个弯又绕回来了。举个栗子啊,小明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结果题目刚好没考到他复习的那一章。嘿,这算不算躲过初一?结果期中考试同样的知识点又冒出来,你说他还能躲得过十五吗?
这时候有人要问啦:“为啥问题总像牛皮糖一样甩不掉呢?”其实啊,问题本身不会凭空消失,它只是暂时藏起来了。比如公司里有个同事总爱推活儿,月初的紧急任务他装没看见,结果月底项目复盘,老板第一个点名让他解释进度。您瞧,这不就是“十五”来算总账了嘛!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成语是不是在教咱们当缩头乌龟?那可错啦!我倒是觉得它像生活给的温馨提示。比如说老王体检发现血糖偏高,想着“反正不疼不痒”,结果半年后直接送急诊。您说要是他当初重视这个“初一”的信号,至于被“十五”狠狠教训吗?
现在年轻人总爱说“逃避可耻但有用”,这话我听着直摇头。前阵子我表妹跟男朋友闹别扭,冷战三天以为事情翻篇了,结果上周发现对方早把微信备注改成了“冷暴力专业户”。您品品,这不就是典型的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感情这事儿啊,越攒越容易发酵成雷。
要我说啊,这老话儿藏着大智慧。现代社会讲究效率,很多人遇到麻烦总想走捷径。但您发现没?那些绕过去的坑,迟早会在下个路口等着。就像我家楼下张阿姨,总把垃圾分类当耳旁风,上个月终于被社区摄像头拍到,罚款单直接贴门上了。您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说到底,与其提心吊胆躲躲藏藏,不如大大方方直面挑战。下次遇到“初一”级别的麻烦,咱不妨默念三遍:早解决早轻松,晚解决变窟窿。毕竟生活这场大戏啊,剧本早就写好了因果循环的戏码,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