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ī
  • huáng
  • du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uī huáng duó mù

成语解释:夺目:耀眼。形容光彩耀眼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回:“只见四壁排列的,都是周彝商鼎,奇巧玩物,辉煌夺目。”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事物或功绩等

繁体字形:輝煌奪目

英文翻译:Brilliant

辉煌夺目的意思

辉:1.闪耀的光:光辉。余辉。2.照耀:日月交辉。

煌:光亮:灯火辉煌。

夺:1.强取;抢:掠夺。巧取豪夺。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强词夺理。2.争先取到:夺冠。夺红旗。3.胜过;压倒:巧夺天工。先声夺人。4.使失去:剥夺。褫夺。5.失去:勿夺农时。6.作决定:定夺。裁夺。7.(文字)脱漏:讹夺。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成语评论

辉煌夺目”这个成语,总让人联想到金光闪闪的场面。比如看到故宫的琉璃瓦在阳光下反射出璀璨光芒,或是舞台上的灯光聚焦在一件华美礼服上,这时候用“辉煌夺目”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但为什么这个成语能精准传达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震撼呢?

举个具体例子: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经过修复后重新开放,游客们常说“洞窟里的彩绘辉煌夺目,仿佛千年时光从未褪色”。这里的“辉煌”不仅指色彩鲜亮,更暗示着文化传承的厚重感;“夺目”则强化了视觉冲击力,形成跨越时空的感染力。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是在用浓缩的词汇唤起人们的联想记忆。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短视频时代还需要这么文绉绉的成语吗?其实语言就像调色盘,“辉煌夺目”这类成语恰似一抹金箔颜料——当我们要描述城市CBD的玻璃幕墙群在夕阳下流光溢彩时,说“那些建筑辉煌夺目得像科幻电影场景”,比单纯说“很闪很亮”更能触发画面感。这证明经典成语与现代生活依然能碰撞出火花。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更倾向使用“闪瞎眼”“BlingBling”等网络用语。但每逢重大庆典,新闻报道仍高频出现“礼花辉煌夺目点亮夜空”这类表述。这说明传统成语在正式场合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仪式感,就像晚礼服和T恤各有适用场景,关键在于找准语言的使用情境。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当人们用“辉煌夺目”形容个人成就时,往往会带上微妙的情感转折。比如评价某位科学家的突破性发现,可以说“他的研究成果辉煌夺目,但实验室的灯光常亮到凌晨三点”。这种表达既突显成就的耀眼,又暗含背后的艰辛,比平铺直叙更有层次感。这或许揭示了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四个字能承载复合型信息。

观察语言发展脉络会发现,那些流传千年的成语就像活化石,记录着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今天我们用“辉煌夺目”时,可能更侧重其营造氛围的功能而非字面意思。下次看到跨海大桥的LED灯光秀,或是博物馆里陈列的嵌宝金冠,不妨试着用这个成语造句,或许能发现古今审美趣味的奇妙共鸣。

辉煌夺目的造句

  1. 造句 辉煌夺目的水晶宫向整个世界展现了大英帝国的工业,科学和经济实力,其中也包括了这些绿茶染料。
  2. 造句 夜间的粉红色和绿色泛光灯把瀑布映照得辉煌夺目。
  3. 造句 布达拉宫宫顶是一个金碧辉煌的艺术世界,浮光跃金,辉煌夺目。
  4. 造句 有的菊花铺在山坡上,有的立在山脚边,远远看去,如繁星,如瀑布,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儿,一直泻到地上,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像一条被舞台灯光照着闪烁发光的长裙。
  5. 造句 看见了吗,那就是属于神的疆域,耀眼梦想在那里诞生与成长,最后成为辉煌夺目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