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án chéng zhī jià
成语解释:连城:连成一片的城池;价:价格。形容物品极为珍贵,价值极高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物品等
繁体字形:連城之價
英文翻译:Price of Liancheng
连:1.连接:心连心。骨肉相连。天连水,水连天。藕断丝连。这两句话连不起来。2.连续;接续:连演一个多月。连打几枪。3.包括在内:连我三个人。连皮三十斤。连根拔。4.军队的编制单位,隶属于营,下辖若干排。5.姓。6.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下文多有“也、都”等跟它呼应),含有“甚而至于”的意思:连爷爷都笑了。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连下棋也不会。连一天都没休息。
城:1.城墙:城外。万里长城。2.城墙以内的地方:城区。东城。3.城市(跟“乡”相对):山城。进城。满城风雨。连下数城。城乡物资交流。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价:[jià]1.价格:物价。调价。物美价廉。无价之宝。这个价可不贵。2.价值:等价交换。3.化合价的简称:氢是一价的元素。4.姓。[jie]用在某些状语的后面:成天价忙。震天价响。[jiè]称被派遣传送东西或传达事情的人。
“连城之价”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用来形容某样东西珍贵到连城池都能换得。比如有人得到一件稀世古董,专家鉴定后说:“这件瓷器的工艺和年代,堪称连城之价。”这时候大家会立刻明白,这东西不是普通宝贝。
不过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会用“城池”来比喻价值呢?其实在战争频繁的古代,城池既是战略资源,也是经济命脉。用“连城”形容价值,既直观又有冲击力。比如现代人创业时,可能会说:“这个专利技术的商业潜力,说是连城之价也不夸张。”这里就把抽象的技术价值和具象的城池做了类比。
换个生活化的场景,假设有人翻出爷爷留下的老邮票,发现是错版珍品,集邮爱好者可能会惊叹:“你这套邮票放到拍卖行,怕是要拍出连城之价。”这种表达既保留了文雅,又比直接说“很贵”更有画面感。
有趣的是,如今“连城之价”不单指物质价值。比如朋友耗时三年完成的手工微雕,有人评价:“这份心血和技艺,用连城之价来形容都算谦虚。”这里就把价值维度扩展到了精神层面。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像面镜子——不同时代的人往里看,会照见自己最在乎的东西。战国时期是城池,今天是科技专利,未来可能是某种尚未诞生的资源。价值的标准在变,但人们对“珍贵”的追求始终如一。
如果用这个成语造句,可以试试反转用法。比如环保会议上,专家指着原始森林说:“这里的生态价值,岂是连城之价能衡量的?”既保留了成语的底蕴,又带出新的思考角度。语言就像活水,老成语也能说出新时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