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ǒng hū bù tóng
成语解释:见“迥然不同”。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所弹的曲子,一人弹与两人弹,迥乎不同。”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两者之间比较
繁体字形:逈乎不同
英文翻译:as like as chalk and cheese
迥:1.远:迥远。2.差别大:他进步很快,前后迥若两人。
乎:1.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然乎?否乎?3.表示揣度,跟“吧”相同:成败兴亡之机,其在斯乎?4.表示祈使,跟“吧”相同:长铗归来乎!5.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在乎。无须乎。出乎意料。合乎规律。超乎寻常。6.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乎。郁郁乎。迥乎不同。确乎重要。7.跟“啊”相同:天乎!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老王和小李虽然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但工作风格迥乎不同:老王做事总是提前三个月做好规划,小李却喜欢踩着截止日期爆发式加班。”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用这个成语到底想强调什么?其实“迥乎不同”就是要把两种极端差异的状态放在一起对比,让读者瞬间get到那种天差地别的感觉。
上周逛超市遇到件趣事:货架上并排放着有机菠菜和普通菠菜,包装上的价格标签简直迥乎不同——前者标价是后者的五倍。这时候突然明白,商家故意把差异巨大的商品摆在一起,反而能刺激特定消费群体的购买欲。你看,成语背后还藏着营销心理学呢。
有个读者曾问我:“说两个人性格迥乎不同,会不会显得太绝对?”其实这正是成语的妙处。就像我表妹和她未婚夫,一个爱看文艺片会哭得稀里哗啦,另一个能把《变形金刚》连看三遍不嫌腻,但他们的相处模式反而充满化学反应。差异未必是坏事,关键看如何互补。
最近帮朋友布置新房时发现,把现代极简风家具和奶奶送的雕花老衣柜放在同一空间,竟碰撞出迥乎不同的美感。这让我想到,生活中的很多冲突感,换个角度观察可能就是独特的设计语言。有时候刻意制造反差,反而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和谐效果。
记得初学写作时总爱堆砌华丽辞藻,直到编辑用红笔圈出三个“与众不同”,在旁边批注:“试试‘迥乎不同’”。这个词就像语言工具箱里的冲击钻,能在需要强烈对比时瞬间破开文字的平淡。现在教学生写作时,我常建议他们在描写反差时优先考虑这个成语,既准确又有文学张力。
观察地铁里的通勤族特别有意思:有人捧着kindle读《人类简史》,旁边大叔手机外放着土味短视频,两种生活方式迥乎不同却又并行不悖。这种场景让我想到,当代社会的包容性就在于允许差异共存。毕竟,世界要都是复制粘贴的人生,该多无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