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ōng rú dá shí
成语解释:见“通儒达士”。
成语出处:《南齐书·礼志》:“汉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达识,不以为非。”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通儒達識
英文翻译: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儒:1.旧时泛指读书人:儒生。儒医。2.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3.儒家:儒术。4.通“懦(nuò)”。懦弱:偷儒转脱。
达:1.通;到。例:四通八达。抵达。2.对事理认识得透彻:通达事理。3.达到;实现:目的已达。达成协议。4.告知;表达:转达。传达。5.指得到显要的地位:显达。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通儒达识”这个词听起来文绉绉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一个人学问广博、见识深远,既懂经典又通现实。比如,一位历史教授不仅能讲解古代文献,还能用历史规律分析当下的社会现象,这就是“通儒达识”的典型。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能力在现实中有什么用?”举个例子,某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在设计新功能时,不仅参考了最新的技术趋势,还结合了社会学对用户行为的分析。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不正是“通儒达识”的体现吗?知识面宽了,解决问题的角度自然更多元。
值得注意的是,“通儒达识”不等于“样样精通”。它更像一种“连接能力”——能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就像一位中医专家,既熟读《黄帝内经》,又能用现代医学解释针灸原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贯通,才是这个词的精髓。
个人认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通儒达识”比单纯的专业精深更重要。当AI都能快速检索知识时,人类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有深度的见解。就像拼乐高积木,单独的零件平平无奇,组合起来却能建成城堡。
或许有人担心“学太多会不会杂而不精”?其实关键在方法。以烹饪打比方,专业厨师需要精通刀工火候,但若同时了解食材科学、营养搭配甚至餐饮文化,做出的菜品才更有层次感。通儒达识的本质,是让知识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
最后想说的是,这种能力并非天生。通过刻意练习跨领域学习,培养关联思维,普通人也能逐渐靠近这种境界。就像登山,不必一步登顶,但持续朝着视野开阔的方向前行,终会看到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