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ò xué tōng rú
成语解释: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碩壆通儒
英文翻译:wise and learned scholar
硕:[shuò]1.〔硕士〕学位名,高于“学士”。2.大:硕老。硕材。硕学(博学,亦指博学的人)。硕壮。硕果累累(喻巨大的成绩)。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shí]古同“石”,形容坚固。
学:1.学习:学技术。勤工俭学。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2.模仿:他学杜鹃叫,学得很像。3.学问:治学。才疏学浅。博学多能。4.指学科:数学。物理学。政治经济学。5.学校:小学。大学。上学。6.姓。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儒:1.旧时泛指读书人:儒生。儒医。2.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3.儒家:儒术。4.通“懦(nuò)”。懦弱:偷儒转脱。
“硕学通儒”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白——就是形容一个人学问特别大,知识面特别广,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举个例子吧:“张教授不仅精通《论语》《孟子》,还能用现代科学解释古代哲学,真不愧是学院里公认的硕学通儒。”你看,这里既夸了他的传统学问,又点出了他能把古典和现代结合起来的本事。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老派’的学者吗?”其实啊,学问就像一棵树,根扎得深才能枝叶繁茂。比如研究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如果只懂编程却不懂哲学中的“人性论”,可能会忽略技术背后的价值观。这时候,既有深度又有跨学科视野的“硕学通儒”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社区图书馆的王馆长,既能给孩子们讲《史记》故事,又能组织数字阅读讲座,邻居们都说他是活在21世纪的硕学通儒。”这说明真正的博学不是死读书,而是能把知识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就像炒菜,光有高级食材不够,关键要看怎么搭配火候。
我观察到,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专精一门”就够了,这其实是个误区。去年遇到位工程师朋友,他修复古建筑时发现,不懂《考工记》里的传统工艺原理,用现代材料反而破坏结构。后来他恶补古籍知识,成了行业里既懂技术又懂文化的“跨界通儒”。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没有古今界限,关键看能不能活学活用。
有人可能好奇:“成为硕学通儒需要什么条件?”其实不用想象得那么困难。就像拼乐高积木,先扎实掌握基础模块,再尝试组合创新。比如中学历史老师如果同时研究心理学,就能用“记忆曲线”设计出更有趣的授课方式——这种跨领域的知识交融,本身就是当代“通儒精神”的体现。
最后想说的是,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硕学通儒”更像是一种思维导航能力。它不要求你记住所有知识,而是培养在庞杂信息中快速定位核心、在不同领域间建立连接的本事。就像拿着传统罗盘探索数字海洋,既有根基又不失方向,这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学习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