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ǎo
  • ruò
  • sh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iǎo ruò hé shān

成语解释:同“邈若山河”。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今近在咫尺,而邈若河山,恨何如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非常遥远

繁体字形:邈若河山

英文翻译:Miao Ruohe mountain

邈若河山的意思

邈:遥远:邈不可见。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内河。运河。护城河。一条河。2.指银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黄河:河西。河套。4.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成语评论

邈若河山”这个成语,乍一听像是形容山河壮阔,但它的本意其实更偏向“距离遥远、难以企及”。比如有人感慨:“小时候总觉得考上名校邈若河山,后来发现只要踏实努力,目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这里既点出了心理距离的遥远感,又暗含了突破认知的可能性。

核心问题一: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地理距离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职场新人面对行业大牛时,可能会说:“他的成就看似邈若河山,但观察他的工作方法后,发现很多经验其实可以借鉴。”这里将物理空间的距离感,转化成了能力与经验层面的可追赶性,赋予了成语新的解读角度。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自带辩证思维——既承认目标的遥远性,又不否定可达性。就像登山时仰望峰顶,虽觉高不可攀,但每步石阶都在缩短实际距离。现代人常陷入“要么神话目标,要么轻视困难”的极端,而“邈若河山”恰恰教我们在敬畏与行动间找到平衡点。

核心问题二:如何避免使用时的违和感?关键在于语境营造。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可以说:“量子计算机对普通人而言邈若河山,但基础原理的学习门槛正在降低。”既保留科技前沿的崇高感,又暗示知识普及的趋势,比单纯说“遥不可及”更有层次感。

观察发现,这个成语在情感表达中尤为贴切。当朋友因异地恋焦虑时,不妨鼓励:“地理的邈若河山,抵不过真心的旦旦信约。”这种化用既承认客观障碍,又强调主观能动性,比俗套的“距离产生美”更有文学感染力。

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成语的使用也应随时代泛起新涟漪。下次遇到看似高远的目标时,不妨试着说:“这件事现在看着邈若河山,或许明年再看,已是寻常风景。”既保留成语的意境美,又注入现代人的进取精神,或许能让传统表达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