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ǔ hān ěr rè
成语解释:酣:酒喝得痛快。酒喝得正痛快;耳朵发热。形容酒兴正浓。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繁体字形:酒酣耳熱
英文翻译:dead drunk
酒:1.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如葡萄酒、白酒等。2.(Jiǔ)姓。
酣:1.饮酒尽兴:酣饮。半酣。酒酣耳热。2.泛指尽兴、畅快:酣歌。酣睡。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热:1.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2.温度高;感觉温度高(跟“冷”相对):热水。趁热打铁。三伏天很热。3.使热;加热(多指食物):热一热饭。把菜汤热一下。4.生病引起的高体温:发热。退热。5.情意深厚:亲热。热爱。热心肠儿。6.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眼热。热衷。7.受很多人欢迎的:热货。热门儿。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很热。8.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足球热。旅游热。自学热。9.放射性强:热原子。10.姓。
酒酣耳热这个词,听起来就像一场热闹的聚会现场。比如老张和老同事聚餐,几杯白酒下肚,大家脸颊泛红,嗓门不自觉地提高:“当年咱熬夜赶项目那会儿,可比现在累多了!”这时有人拍桌大笑,有人举杯附和,整个包厢里充满了松弛又热烈的氛围。这种场景下用“酒酣耳热”,是不是比单纯说“喝得开心”更有画面感?
有人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喝酒场合吗?其实不然。比如周末家庭烧烤,表哥边翻肉串边聊世界杯,炭火映得他满脸通红,表妹突然插话:“你烤的肉都要着火啦!”全家笑作一团。这种非酒精场合的亲密互动,同样可以用“酒酣耳热”来形容那种暖融融的欢乐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酒酣耳热和醉酒有本质区别。前者着重情绪上的酣畅,就像上周同学会上,大家举着果汁回忆校园时光,聊到熄灯后翻墙吃夜宵的糗事,个个笑得前仰后合。这种不涉酒精的尽兴时刻,反而更接近成语的本意——重点在“尽兴”,不在“尽酒”。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在当下尤其珍贵。现在大家聚会常盯着手机,真正的交心时刻变少了。上周参加读书会,有位大叔聊起他收集旧书的故事,越说越激动,眼镜片上都是雾气。那种投入的状态,不正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酒酣耳热”吗?这种纯粹的情感共鸣,或许正是快节奏生活中最缺的东西。
最后分享个观察:方言里常有类似表达。比如四川话“摆龙门阵摆得脸绯红”,东北话“唠嗑唠急眼了”,本质上都是通过身体反应描绘情绪热度。语言就像面镜子,照见的是人们对真挚交流的永恒渴望。下次遇到聊得忘我的场合,不妨试试用这个词,说不定能给对话添几分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