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 zhēn jiàn xuè
成语解释:犹言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简短,切中要害。
成语出处:明·刘宗周《书高先生帖后》:“往岁尝遗余书曰:‘吾辈有一毫逃死之心,固害道;有一毫求死之心,亦害道。’此金针见血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金針見血
英文翻译:pierce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金: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2.金属:五金。3.钱:现金。助学金。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金收兵。金鼓齐鸣。5.比喻尊贵、珍贵:金口玉言。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金发(fà)。金灿灿。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针:1.缝衣物用的工具,细长而小,一头尖锐,一头有孔或钩,可以引线,多用金属制成:绣花针。缝纫机针。2.细长像针的东西:松针。指南针。表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3.针剂:防疫针。打针。4.中医刺穴位用的特制的金属针:银针。毫针。5.中医用特制的金属针按穴位刺入体内医治疾病:针灸。6.姓。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血:[xuè]1.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红色,有腥气,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也叫血液。2.有血统关系的:血亲。血缘。3.比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4.指月经。5.姓。[xiě]义同“血”(xuè):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
老张在部门会议上汇报项目进度时,突然被领导打断:"直接说需要多少预算?"他愣了一下,马上回答:"现有方案需追加20万。"会议室瞬间安静——这大概就是"金针见血"的现实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说话直接反而更有效?在信息过载的现代社会,人们处理信息的耐心只有8秒。就像医生用银针准确刺中穴位,精准表达能快速激活沟通对象的注意力。上周帮邻居调解家庭矛盾时,我只说:"您女儿真正需要的是每周三小时专属陪伴",争吵声立刻变成了啜泣声。
记得刚入行做记者时,主编总在稿子上画红圈:"删掉所有形容词!"后来才明白,金针见血的核心不是冷漠,而是对事物本质的透彻理解。就像上周写的乡村振兴报道,没有铺陈数据,只聚焦老支书说的"我们需要的是能留住年轻人的Wi-Fi信号塔",见报后当天就接到了三家企业的合作电话。
有个有趣的现象:菜市场讨价还价最会运用这个智慧。"大姐你这草莓甜度够吗?"远不如"下午收摊前十五块两斤卖不卖?"来得有效。这种沟通智慧其实存在于市井生活里,只是我们常给简单的事情披上复杂的包装。
在自媒体创作中,我发现点击量最高的往往是标题直指痛点的内容。但要注意的是,金针见血不等于言语刻薄。就像针灸讲究"得气而不伤正",好的表达应该像温热的艾灸,既有穿透力又带着温度。上周同事指出我方案漏洞时说:"第三页的成本核算漏算了物流损耗",这种建设性的直接反而让人如释重负。
这个成语给我的最大启发是:真相往往穿着朴素的外衣。当我们剥开层层修饰,用最本真的方式触碰事物核心时,反而能产生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或许这就是古老智慧给当代人的启示——在纷繁复杂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比追求华丽的表达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