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é sù zhī chóu
成语解释:宿:夜。隔夜的仇怨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8回:“谁家两口子没有言差语错呀?夫妻们有隔宿之仇么?”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隔宿之仇
英文翻译:Feud of overnight
隔:1.遮断;隔开:隔成两间房。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河。2.间隔;距离:隔两周再去。相隔不远。
宿:[sù]1.夜里睡觉;过夜:宿舍。宿营。露宿。夜宿荒野。2.姓。3.旧有的;一向有的:宿疾。宿志。4.年老的;长期从事某事的:耆宿。宿将(jiàng)。[xiǔ]用于计算夜:住了一宿。谈了半宿。三天两宿。整宿没睡。[xiù]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星宿。二十八宿。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仇:[chóu]1.仇敌:疾恶如仇。同仇敌忾。2.仇恨:结仇。血泪仇。他们两家有仇。[qiú]姓。
“隔宿之仇”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让人觉得陌生,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常见的人际矛盾——因为一点小事结下的怨恨,即使过了一夜还难以释怀。比如有人可能会说:“同事因为开会时意见不合,结果闹出隔宿之仇,第二天见面依然冷着脸。”这种情况是不是很熟悉?
为什么人们会为小事耿耿于怀呢?这里藏着一个核心问题:“隔宿之仇”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它更多是情绪积累的结果。比如邻居家的狗半夜叫个不停,你提醒后对方态度敷衍,第二天你心里依然憋屈。表面看是“狗叫”的问题,实际是“不被尊重”的情绪在发酵。
换个生活化的例子:朋友聚会时,有人开玩笑说你的新发型显老,你当场没说什么,但隔天想起仍觉得不舒服。这种情况下,“隔宿之仇”更像是自尊心受挫的延迟反应。有趣的是,很多这类矛盾其实可以通过一句“你昨天那样说,让我有点在意”就能化解。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脑对负面事件的记忆往往更深刻。就像手机屏幕上的划痕,明明不影响使用,却总忍不住盯着看。但我想补充一个观点:“隔宿之仇”的杀伤力,往往取决于我们是否主动放大它。同事忘记帮你带咖啡,你可以解读为“他针对我”,也可以理解为“他今天太忙了”。
观察现实中的案例会发现,真正长期存在的“隔宿之仇”往往有个共同点:双方都等着对方先低头。就像小区里两辆车剐蹭后,车主互相指责三个月,最后发现修车费还没耽误的时间值钱。这种时候,主动沟通反而成了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际关系更需“情绪断舍离”。与其让隔夜饭馊在冰箱,不如趁新鲜时处理掉。下次遇到让你耿耿于怀的小矛盾,试着用这句话破冰:“关于昨天的事,我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仇”,不过是没及时打开的结。
最后分享一个冷知识:古人用“宿”代表夜晚,现代人却常把“隔宿之仇”拖成“跨年之怨”。或许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矛盾本身,而是放任矛盾生长的惰性。毕竟,化解矛盾的能力,才是人际关系中最实用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