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án jiě zhī mí
成语解释:难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难以理解或不易觉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难以捉摸的事物
繁体字形:難解之謎
英文翻译:A puzzle
难:[nán]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dǎo)。难道。难能可贵。3.不好:难听。难看。[nàn]1.灾祸,困苦:难民。灾难。遇难。逃难。殉难。患难。遭难。避难。排扰解难。2.仇怨:排难解纷。3.诘责,质问:发难。非难。责难。[nuó]古同“傩”。
解:[jiě]1.分开:解剖。瓦解。难解难分。2.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解扣儿。解衣服。3.解除:解职。解渴。解乏。4.解释:解说。解答。注解。5.了解;明白:令人不解。通俗易解。6.解手:大解。小解。7.代数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例如x+16=0,x=-16,-16就是x+16=0这个方程的解。8.演算方程式;求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解方程。[jiè]解送:押解。把犯人解到县里。[xiè]1.懂得;明白:解不开这个道理。2.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跑马卖解。3.解池,湖名,在山西。4.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谜:[mí]1.谜语:灯谜。哑谜。猜谜。2.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一个谜。[mèi]谜(mí)语。见〖猜谜儿〗、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事情看起来简单,但越想越觉得“雾里看花”,怎么也摸不清真相。这种时候,人们常会用“难解之谜”来形容。比如朋友突然态度大变,你问他:“最近怎么总躲着我?”他支支吾吾说“没事”,这就成了你心里的谜团。
那“难解之谜”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呢?举个具体例子:考古队在沙漠发现刻着未知文字的陶罐,学者们研究三年仍无头绪,这时候可以说“这些符号成了考古界的难解之谜”。这里既点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又暗示了持续的研究价值。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成语和普通谜语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难解”二字承载的厚重感。就像去年邻居家的猫总在午夜定点挠我家门,装摄像头、换门锁都没用,直到搬家那天才发现——原来它看中了门缝反光的手机充电指示灯。这种带着时间积累的困惑,用“难解之谜”就比单纯说“奇怪”更有味道。
我个人觉得这类成语妙在留有余地。说某个现象是“难解之谜”,既承认当前认知的局限,又为未来留出可能性。就像小时候总纳闷为什么捏住吸管就能让饮料留在管子里,现在知道是大气压强作用,但当时那种抓心挠肝的困惑,正是成长过程中最珍贵的思考契机。
再看个职场案例:新来的实习生总能准点下班,而老员工天天加班。表面看是效率问题,实则藏着工作方法差异。当主管在周会说“这个小王的准时下班之谜值得深思”,既点出问题又不失幽默,比直接批评更有智慧。这种用法既符合成语本意,又带着积极的解决导向。
说到底,语言就像钥匙串里的多功能工具。用“难解之谜”描述事物时,重点不在强调问题多难,而在展现探索的姿态。就像解九连环,过程比结果更有趣。下次遇到想不通的事,不妨笑着说:“这倒是个有意思的难解之谜。”或许换个角度,答案就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