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g shēng mù sè
成语解释:声:歌舞;色:女色。指纵情声色
成语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第二卷:“殿中侍御史王旭括宅中别宅女妇,风声目色。”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
繁体字形:風聲目色
英文翻译:Eye color of wind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色:[sè]1.颜色:红色。绿色。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厉内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种类:各色货品。花色齐全。5.质量:成色。足色。6.情欲。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艺双绝。[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风声目色”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其实它是“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的变体,形容人过度紧张时把普通现象误认为危险信号。比如考试时监考老师多看了你一眼,你瞬间手心冒汗,心想:“完了,是不是怀疑我作弊?”实际上老师可能只是走神发呆。
有人问:为什么人会陷入这种状态?举个例子,朋友小王最近刚入职新公司,总担心同事议论自己。部门群里有人发“新项目需要多磨合”,他立刻对号入座:“他们在暗示我能力不够!”这种心理放大效应,就像戴着哈哈镜看世界,把正常反馈扭曲成负面信号。
再举个反例:老张在菜市场听到有人喊“抓小偷”,他既没惊慌逃跑也没胡乱指认,而是先观察周围情况。这种冷静判断的能力,恰是“风声目色”的反面教材——不被外界杂音牵着鼻子走。
我发现现代人更容易陷入这种心理陷阱。手机消息提示音、朋友圈点赞数、工作群里的“收到”都能引发焦虑。就像成语提醒我们的:恐惧本身往往比真实威胁更消耗心力。下次觉得“要出事”时,不妨做个深呼吸,问问自己:“这是事实,还是我的脑补剧场?”
最后分享个实用技巧:把担忧写下来再划掉。比如“同事讨厌我”划掉后改成“我需要主动沟通确认”。转换视角就像给大脑按下重启键,让“风声”变回清风,“目色”还原成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