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ēng
  • shēng
  • cǎo
  • jiē
  • bī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成语解释: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繁体字形:風聲鶴唳,艸木皆兵

英文翻译:The wind blows like a crane, the grass is everywhere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刺。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鹤:鸟,头小颈长,嘴长而直,脚细长,后趾小,高于前三趾,羽毛白色或灰色,群居或双栖,常在河边或沼泽地带捕食鱼和昆虫。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丹顶鹤、白鹤、灰鹤等。

唳:(鹤、鸿雁等)鸣叫:风声鹤唳。

草:1.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野草。青草。割草。2.指用作燃料、饲料等的稻、麦之类的茎和叶:稻草。草绳。草鞋。3.旧指山野、民间:草贼。草野。4.雌性的(多指家畜或家禽):草驴。草鸡。5.草率;不细致:潦草。字写得很草。6.文字书写形式的名称。a)汉字形体的一种:草书。草写。真草隶篆。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大草。小草。7.初步的;非正式的(文稿):草案。草稿。8.起草:草拟。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皆:都;都是:比比皆是。尽人皆知。有口皆碑。放之四海而皆准。

兵:1.战士;军队:当兵。兵种。2.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兵。3.武器:兵工厂。短兵相接。4.关于军事或战争的:兵书。纸上谈兵。

成语评论

提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许多人知道这是形容过度紧张的状态,但这两个成语为什么总被放在一起用?它们的核心区别又在哪里?

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第一次独自走夜路,听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突然觉得背后有人跟着;看到远处摇晃的树枝,又以为是藏着什么危险。这时候若有人喊他名字,他八成会吓得跳起来——这就是典型的「风声鹤唳」状态。而「草木皆兵」更像是长期处在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心理惯性,比如疫情期间有人看到邻居咳嗽就怀疑对方感染,甚至对电梯按钮都产生过度戒备。

这两个成语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理的两个维度:前者是即时性的应激反应,像突然被吓到的小猫;后者则是持续性的防御机制,如同战场老兵对风吹草动的敏感。有个有趣的现象:现代人刷手机时看到负面新闻,往往先心头一紧(风声鹤唳),接着连续几天看什么都像要出事(草木皆兵),这种心理链条是不是很眼熟?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过度警惕难道没有好处吗?从进化角度看确实有帮助,但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精准防御」。就像我邻居王阿姨,去年股市震荡时把定期存款全转成活期,结果错失了后来的反弹机会。她后来总结说:「当时看每条财经新闻都像催命符,现在回头看,80%的担忧都没发生。」

换个角度想,这种心理特质换个场景就是优势。认识位创业者,在行业寒冬期,别人看到政策变动就草木皆兵准备撤退,他却从「风声鹤唳」的市场情绪中嗅到转型机会。他说:「当所有人都忙着躲‘假想敌’时,真正的机会反而藏在被忽视的角落。」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同样面对不确定性,有人溃败有人突围。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小学生家长群里,但凡有孩子咳嗽请假,立即引发连锁焦虑。这种「草木皆兵」式反应,与其说是保护孩子,不如说是家长将自身压力转嫁给了集体环境。反观那些淡定的家长,往往不是心大,而是建立了更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既备着常用药,又不耽误孩子正常社交。

最后分享个观察:我们这代人常戏称自己患了「信息焦虑症」,某种程度上就是数字时代的「草木皆兵」。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敏感度若用在正念练习或创新领域,反而能成为捕捉细微变化的超能力。就像夜路走多了的小明,现在听到异响会先打开手机电筒确认环境,而不是拔腿就跑——成长,或许就是学会把「草木皆兵」的警惕性,转化成「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窗外的梧桐树正在风中摇曳,树影婆娑映在书桌上。此刻若起身关窗,是警惕过度的「草木皆兵」;若继续专注阅读,则是经风见雨后的一份从容。生活给的考题从来不是消除不确定性,而是教会我们在风声鹤唳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心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