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yīng è hǔ
成语解释:比喻凶残贪婪。
成语出处:《魏书·宗室晖传》:“侍中卢昶,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虎将军,饥鹰侍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饑鹰餓虎
英文翻译:as greedy as hungry vultures and tigers
饥:1.饿:饥餐渴饮。如饥似渴。2.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连年大饥。
鹰:鸟,上嘴呈钩形,颈短,脚部有长毛,足趾有长而锐利的爪。是猛禽,捕食小兽及其他鸟类。种类很多,如苍鹰、雀鹰、老鹰等。
饿:1.肚子空,想吃东西(跟“饱”相对):饥饿。饿虎扑食。肚子很饿。2.使挨饿:牲口多拉几趟不要紧,可别饿着它。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唬”。
“饥鹰饿虎”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饥饿的老鹰和饿极的老虎”,常用来形容人因极度渴望某样东西而表现出的急切或凶狠的状态。比如在职场中,我们可能会听到这样的描述:“项目竞标会上,几家公司的代表像饥鹰饿虎一样盯着合同,生怕错过机会。”这里既点出了竞争的激烈,也暗含了参与者势在必得的心态。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负面行为吗?其实未必。比如一个运动员为了夺冠而拼命训练,教练鼓励道:“他现在的状态就像饥鹰饿虎,这种专注力值得学习。”此时成语的“攻击性”被转化为积极的拼搏精神,说明语境不同,词义的褒贬也会变化。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类似场景。比如在创业圈,创始人熬夜打磨产品时,团队成员可能会调侃:“你这饥鹰饿虎的劲头,服务器都要被你盯出漏洞了。”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原始意象,又增添了幽默感。个人认为,成语的现代生命力恰恰体现在这种灵活运用中。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使用这类带有强烈意象的成语可能会让表达显得夸张。比如形容孩子急着吃冰淇淋时说“像饥鹰饿虎”,反而不如“眼巴巴盯着冰箱”更贴切。语言就像调料,适量才能提味。当我们在描述某种强烈的目标导向行为时,不妨先思考:这种状态是否真的到了“捕猎者锁定猎物”的程度?
观察发现,当代人用“饥鹰饿虎”时,更多在强调专注力和行动力,而非字面的凶残。比如自媒体创作者追赶热点时戏称自己“饿虎扑食”,其实是表达对时效性的重视。这种语义的迁移,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高效执行的推崇。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成语的底色未变,但使用场景的拓展让它获得了新的可能性。
语言始终在流动变化中,“饥鹰饿虎”从最初的警示意味,到如今可褒可贬的弹性表达,恰恰证明了汉语的包容性。当我们下次使用它时,或许可以更关注如何通过语境赋予其恰当的情感色彩,让古老的字词在现代对话中继续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