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ǒu
  • qiū
  • zhī
  • ni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ǒu qiū zhī niàn

成语解释: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思念故乡或归葬故土之情

成语出处:《金史·时青传》:“仆虽偷生寄食他国,首丘之念未尝一日忘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比喻不忘本

繁体字形:首丘之念

英文翻译:Thoughts of the first hillock

首丘之念的意思

首:1.头:昂首阔步。2.领袖;领导人:元首。首长。3.最先;开始:首创。4.第一;最高:首要。首席代表。5.告发:自首。出首。6.量词。用于诗歌、歌曲等:一首诗。民歌百首。

丘:1.土堆;小山:小丘。2.坟墓:丘垄。3.用砖石将灵柩封闭起来。也指这样的坟墓。4.量词。水田分隔成大小不同的块,一块叫一丘:一丘田。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念:1.惦记,常常想:惦念。怀念。念头(思想、想法)。悼念。念旧。念物。2.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念。杂念。信念。3.说,读,诵读:念白(戏剧道白)。念叨。念经。念书。4.“廿”的大写。5.姓。

成语评论

首丘之念”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传说中狐狸临死时会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常被用来比喻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比如一个在外打拼多年的游子,偶然听到家乡的方言口音,突然停下脚步喃喃自语:“这些年忙忙碌碌,倒像只迷途的鸟——总该学学狐狸的‘首丘之念’了。”这时他可能自问:为什么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心里却总缺了块拼图?答案或许藏在故乡门前的槐树香里,藏在童年奔跑过的青石板路上。

有人可能会疑惑:在交通便利的现代社会,这种情感是否过时了?看看小张的故事就知道了。他在大城市年薪百万,却在父母生病时毅然辞职回乡创业,用短视频记录家乡风物。当网友问他为何放弃“成功人生”,他笑着引用了一句:“首丘之念不在距离,在心的方向。”这个案例揭示:所谓乡愁,其实是人在寻找生命坐标时的自然回望。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情感正在产生新形态。王奶奶跟着子女移民海外,每天雷打不动地和老街坊视频“云唠嗑”,她家客厅永远摆着从老家带来的腌菜坛子。当孙女问她“坛子里的菜早吃完了,留着干嘛”,老人摸着坛身说:“闻到这个陶土味,就像摸到了村口的土地庙墙。”这种具象化的牵挂,恰恰印证了首丘之念的现代演绎——故乡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承载记忆的符号体系。

有个现象很有趣:越是频繁迁徙的年轻人,越容易在出租屋里复刻家乡元素。比如四川姑娘在北方公寓囤积整箱火锅底料,潮汕小伙坚持用工夫茶具招待客人。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微型首丘”的体现。他们或许说不清具体思念什么,但那些熟悉的味道、触感、仪式,就像无形的绳索,始终系着灵魂的来处。

在我看来,首丘之念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人类情感的永恒矛盾——既要追逐远方,又渴望回归本源。就像候鸟迁徙遵循着基因里的地图,现代人也在科技与乡愁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矛盾不是弱点,反而构成了生命的张力。当我们理解这种情感不是束缚而是滋养,或许就能像接纳四季轮回那样,坦然拥抱内心的“狐狸与候鸟”。

下次看到有人执着地保留着老家的旧物,别急着说他们守旧。不妨想想:在算法推送构筑的信息茧房里,在人工智能生成的虚拟世界中,这些带着体温的记忆载体,何尝不是对抗异化的温柔武器?毕竟,能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认出自己的,往往正是那些看似“过时”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