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ú sǐ shǒu qiū
成语解释: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九章 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不忘本或思念故乡
繁体字形:狐死首丘
英文翻译:nostalgic
狐:1.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2.(Hú)姓。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首:1.头:昂首阔步。2.领袖;领导人:元首。首长。3.最先;开始:首创。4.第一;最高:首要。首席代表。5.告发:自首。出首。6.量词。用于诗歌、歌曲等:一首诗。民歌百首。
丘:1.土堆;小山:小丘。2.坟墓:丘垄。3.用砖石将灵柩封闭起来。也指这样的坟墓。4.量词。水田分隔成大小不同的块,一块叫一丘:一丘田。
“狐死首丘”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它背后藏着深刻的情感。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用:“老王退休后坚持搬回老家,邻居笑他折腾,他却说‘狐死首丘,我这把年纪就想守着祖屋’。”这个例子里,成语生动表达了人对故土的眷恋。
这个成语到底在讲什么?字面意思是狐狸死时会头朝出生的山丘。但这不是动物纪录片里的知识点,而是古人用自然现象比喻“不忘本”的精神。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北漂沪漂,过年再难也要抢票回家——本质上都是对根源的追寻。
有次在博物馆看到汉代陶罐上刻着这个成语,突然意识到:从商周青铜器到现代短视频,中国人对“根源”的执念跨越了3000年。当代人虽然不用狩猎种田,但每逢清明扫墓、中秋团圆,不都在重复着类似的情感仪式吗?
为什么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老成语?观察00后群体会发现有趣现象:他们既热衷二次元文化,又喜欢穿汉服逛古镇。这种矛盾恰似成语的新旧融合——用古老智慧诠释现代乡愁。就像有人在大理开民宿,表面是文艺创业,实则是寻找都市人丢失的“精神首丘”。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是它的“双向奔赴”。不仅是个体对故土的眷恋,更是文化基因的主动传承。老家村口的百年槐树可能被砍了,但当我们给孩子讲家族故事、教他们方言童谣时,就是在建造新的“首丘”。这种文化韧性,或许就是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密码。
下次看到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新闻,不妨多留意他们的选择。有人在山沟建图书馆,有人在茶园搞直播,这些看似新潮的举动,何尝不是“狐死首丘”的现代演绎?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滋养出的新芽,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根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