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ài
  • zhuàng
  • shū
  • xí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ài zhuàng shū xíng

成语解释:犹言奇形怪状。

成语出处:清·祝德麟《海啸》诗:“阳侯拜,天吴舞,骇状殊形不可数。”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状语;同“奇形怪状”

繁体字形:駭狀殊形

英文翻译:Appalling shape

骇状殊形的意思

骇:惊吓;震惊:惊涛骇浪。骇人听闻。

状:1.形状;样子:状态。奇形怪状。2.情况:状况。病状。罪状。3.陈述或描摹:状语。不可名状。4.陈述事件或记载事迹的文字:供状。行状。5.指诉状:状纸。告状。6.褒奖、委任等文件:奖状。委任状。

殊:1.不同:殊途同归。2.副词。很;极:殊佳。殊堪告慰。3.突出;特别:殊勋。4.死。“殊死”二字常连用:殊死战。

形:1.形状:圆形。方形。图形。地形。2.形体;实体:有形。无形。形影不离。3.显露;表现:喜形于色。形诸笔墨。4.对照:相形见绌。5.姓。

成语评论

骇状殊形”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有人第一次看到溶洞里的钟乳石,脱口而出:“这些石头长得也太奇怪了吧!像怪兽的牙齿又像冻住的瀑布。”这时候用“骇状殊形”来形容再合适不过——既强调视觉冲击力,又突出形态的特殊性。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奇形怪状”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程度和情感色彩。“骇状殊形”的“骇”字自带震撼效果,更适合描述让人心头一震的奇特景象。就像去年我在张家界玻璃栈道看到的山体,那些拔地而起、棱角分明的石柱群,用“奇形怪状”显得轻飘飘,而“骇状殊形”才能传达那种令人屏息的视觉压迫感。

现代建筑中其实藏着不少案例。西班牙建筑师高迪设计的米拉之家,波浪形的外墙和扭曲的烟囱,初次见到时真有种“这房子是不是被施了魔法”的错觉。这种突破常规的设计,用传统成语“标新立异”形容创新有余,却少了形态带来的震撼感,换成“骇状殊形”反而更贴切。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在当代有了新用法。某科技展会上,看着折叠屏手机像手风琴般开合,有位老先生感慨:“现在的电子产品真是骇状殊形。”这句话巧妙地把形态创新与使用体验联结起来,比单纯说“设计新颖”多了层惊叹的意味。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这个古老成语的价值。在AI绘图软件能生成各种奇异图像的今天,用“骇状殊形”来形容那些突破想象边界的数字艺术作品,反而比“光怪陆离”更精准——既包含视觉冲击,又暗含形态的独特性。下次看到让你瞳孔地震的特别造型时,不妨试试这个词,说不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