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āo
  • shān
  • yǎng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āo shān yǎng zhī

成语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成语出处:《管子 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极也。”《鬼谷子 符言》:“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高山仰之

英文翻译:greatly

高山仰之的意思

高: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2.同):高楼大厦。这里地势很高。3.高度:那棵树有五米高。书桌高八十厘米。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5.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高速度。体温高。见解比别人高。6.等级在上的:高等。高年级。哥哥比我高一班。7.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8.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9.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仰:[yǎng]1.脸向上,与“俯”相对:仰首。仰望。2.敬慕:久仰。敬仰。3.依赖:仰承。仰赖。仰仗。仰人鼻息。4.旧时公文用语。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仰即尊照。5.服下,指服毒:仰药(服毒药自杀)。仰毒。6.姓。[áng]古同“”,情绪高。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成语评论

高山仰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崇高品德或高深境界的敬仰。比如,有人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投身教育,可能会感慨:“每次听他讲课,真有种高山仰之的感觉,总觉得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

为什么要用“高山”比喻敬仰?山,自古就是崇高与永恒的象征。它不因风雨动摇,也不因时间改变形态。用高山比喻值得尊敬的人或精神,恰恰是因为这种“稳定感”——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值得仰望。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办公室里有个同事总能在截止日期前从容完成任务,有人问:“你怎么做到永远不慌不忙?”他笑着说:“把每件小事当台阶,慢慢往上走就是了。”这种踏实的态度,不正是“高山仰之”的另一种体现吗?

现代人还需要这种“仰望”吗?有人觉得“高山仰之”太遥远,不如关注眼前实际。但在我看来,仰望不代表脱离现实,反而像导航仪里的“目的地”——知道自己向往什么,脚下的路才走得更稳。就像登山者看山顶不是为了马上抵达,而是为了校准方向。

记得有次在博物馆看到明代画家的山水长卷,身旁的初中生突然说:“原来古人眼里的山,比手机照片里的更有生命力。”这让我想到,科技让信息触手可及,但真正的“高山仰之”,或许在于保持对事物本质的敬畏与探索欲。

当我们在职场遇到瓶颈,或是在学习中感到疲惫时,不妨试试“仰视思维”:把遇到的困难看作暂时遮挡视线的云雾,而心中的高山始终在那里。毕竟,重要的不是立刻登上顶峰,而是确认自己仍在向上攀登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