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ú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ún bù fù tǐ

成语解释:同“魂不附体”。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这里知观正待进房,又听得本家门首锣响……惊得魂不负体,掇转身望外就走。”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受刺激而失去常态

繁体字形:魂不負軆

英文翻译:greatly frightened

魂不负体的意思

魂:1.指精神或情绪:梦魂萦绕。神魂颠倒。2.特指崇高的精神:国魂。民族魂。3.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花魂。诗魂。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负:1.背(bēi):负荆。负重。2.担负:负责任。身负重任。3.依仗;倚靠:负隅。负险固守。4.遭受:负伤。负屈。5.享有:久负盛名。6.亏欠;拖欠:负债。7.背弃;辜负:负约。忘恩负义。有负重托。8.失败(跟“胜”相对):胜负。负于客队。9.属性词。小于零的(跟“正”相对):负数。负号。10.姓。

体:[tǐ]1.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2.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4.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5.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6.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7.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8.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9.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tī]〔体己〕a.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b.亲近的,如“体己话”,亦作“梯己”。

成语评论

魂不负体”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它其实描述的是人在极度恐惧或震惊时,身体仿佛失去控制的瞬间。比如,有人突然在黑暗中被朋友吓到,可能会愣在原地,手脚发软,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魂不负体”的生动写照。

核心问题:成语为什么用“魂”和“体”的关系表达情绪?古人认为“魂”是精神的象征,而“体”是肉身的容器。当人受到强烈刺激,“魂”似乎暂时脱离了身体,导致反应迟钝甚至僵住。这种比喻不仅形象,还让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比如在小说中,主角目睹亲人遭遇车祸时,“他像被钉在原地,魂不负体般盯着事故现场,连哭喊都忘了”。这里既突出了人物的震惊程度,又避免了直接描写血腥场景,给读者留出想象空间。

个人观点: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场景适配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写突发事件的第一反应。相比“吓呆了”或“不知所措”,“魂不负体”既保留古典韵味,又能让现代人秒懂那种“灵魂出窍”的体验。不过使用时要注意语境,比如职场汇报紧张可以说“手心冒汗”,但用“魂不负体”就略显夸张了。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反向使用。比如描述劫后余生的人:“确认安全后,他的魂才慢慢回到身体里,开始感觉到膝盖在发抖”。这种写法既点明了情绪的转变过程,又暗含了故事的紧张前奏。

语言就像工具箱,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情境下的趁手工具。理解“魂不负体”背后的心理机制,相当于掌握了描写震惊反应的快捷表达方式。下次遇到让人心跳骤停的突发事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或许能让文字更有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