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áng hé shuǐ qīng
成语解释: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成语出处: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多用于期待等
繁体字形:黄河水清
英文翻译:rare incidents
黄:1.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2.指黄金:黄货。黄白之物。3.指蛋黄:双黄蛋。4.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扫黄。查禁黄书。5.(Huáng)指黄河:治黄。引黄工程。6.(Huáng)指黄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炎黄。7.姓。8.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黄了。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内河。运河。护城河。一条河。2.指银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黄河:河西。河套。4.姓。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清:1.洁净;清澄。与“浊”相对:清波。2.清楚;明白:分清敌我。说清道理。3.查点:清仓。4.寂静:清幽。5.尽;完;一点不留:清除。6.不贪污:清廉。7.朝代名(1644—1911)。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亡,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
提到“黄河水清”,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一个矛盾的比喻。毕竟,黄河以泥沙多、水流浑浊著称,怎么会和水清扯上关系呢?其实,这个成语恰恰用“不可能的现象”来形容一种难得的理想状态。比如:“治理污染需要长期投入,但若能实现黄河水清般的改变,再难也值得坚持。”
为什么用黄河水清比喻理想状态?古人认为黄河变清是祥瑞之兆,但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这种反差让它成为“难以实现却值得追求”的象征。例如,有人会说:“创业就像等待黄河水清,过程艰辛,但成功后意义非凡。”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今天有了新解读。比如某环保组织写道:“垃圾分类看似微不足道,但千万人的行动叠加,或许真能让城市环境迎来黄河水清的时刻。”这里既保留了原意,又赋予了现代人对可持续未来的期待。
成语只能用在宏大主题吗?不一定。我曾听一位老师用这句话鼓励学生:“你现在每天背单词,就像在等黄河水清,看似枯燥,但量变终会引发质变。”这种日常化的使用,让成语更贴近生活。
有趣的是,科技发展正在打破这个成语的“不可能”属性。近年黄河部分河段确实出现过短暂的水质改善,有媒体报道称:“卫星监测显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升后,黄河水清不再是神话。”这提醒我们:很多传统认知会随着时代进步被重新定义。
下次遇到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它既承认现实的难度,又暗示着希望的存在——就像黄河虽然浑浊,但始终奔流不息,终将汇入更广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