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ún
  • shé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ǔ chún zǎ shé

成语解释:同“鼓唇摇舌”。

成语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而胥吏衙役辈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挑拨是非

繁体字形:皷脣咋舌

英文翻译:How to drum your lips

鼓唇咋舌的意思

鼓:1.打击乐器,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腰鼓。手鼓。花鼓。2.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鼓。蛙鼓。耳鼓。3.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鼓琴。鼓掌。4.用风箱等扇(风):鼓风。5.发动;振奋:鼓动。鼓励。鼓舞。鼓起勇气。6.凸起;胀大:他鼓着嘴半天没出声。额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7.形容凸起的程度高:钱包很鼓。口袋装得鼓鼓的。8.姓。

唇: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通称嘴唇。

咋:[zǎ]〈方〉代词,怎,怎么:咋样。咋好。咋办。咋个。[zé]1.大声呼叫。2.咬住:咋舌(a.把自己的舌头咬住,或忍住不言,形容极度悔恨或畏缩;b.惊讶,害怕,说不出话来)。[zhā]〔咋呼〕a.吆喝;b.炫耀。均亦作“咋唬”(“呼”、“唬”均读轻声)。

舌:1.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2.铃或铎中的锤。

成语评论

鼓唇咋舌”这个词,乍一听像在描述某种夸张的肢体动作。比如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词到底在形容什么场景?”其实它常用来比喻人说话时情绪激动、言辞夸张,甚至带点“用力过猛”的意味。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办公室里,小王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周末钓鱼的“惊险经历”——“那条鱼足足有半米长!我差点被它拽进河里!”周围同事却低头憋笑。这时候老李悄悄说:“小王又开始鼓唇咋舌了,上周他说打羽毛球扣杀时速200公里呢。”这种带表演性质的表达,反而容易削弱话语的可信度。

有人会疑惑:“这和普通夸张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持续性。比如菜市场里,张阿姨买菜时跟摊主砍价:“你这白菜昨天还三块,今天怎么就五块了?我上个月买才一块五!”摊主苦笑着摆手:“您这舌头简直能磨出火星子。”持续的高频输出配上戏剧化的肢体语言,才是“鼓唇咋舌”的典型特征。

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反而更常见。想想那些直播带货的主播,举着产品高声喊着:“全网最低价!错过今天再等十年!”屏幕外的观众一边下单一边笑:“这主播嘴皮子都要说秃噜了。”不过换个角度看,这种充满张力的表达确实更容易抓住注意力。

在我看来,语言就像调味料——少量提鲜,过量则齁。适度的情绪渲染能让故事更生动,但若把每个日常小事都包装成“史诗级经历”,就像往白粥里猛倒辣椒油,反而掩盖了事物本味。毕竟真诚的沟通,从来不需要靠唾沫星子来证明分量。

下次遇到特别“能说会道”的人,不妨多听少辩。就像观察街头艺人的喷火表演,欣赏那份热情就好,至于火苗里有没有掺酒精——有时候答案并不影响这场演出的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