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kān rù ěr
成语解释:堪:忍受;入耳:听进耳里。难以听下去。形容声音或语言非常难听;令人听着不舒服或起反感。
成语出处:明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形容脏话难听
繁体字形:不堪入耳
英文翻译:intolerable to the ear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堪:1.可;能:堪当重任。堪称楷模。2.能忍受;能承受:难堪。不堪凌辱。3.姓。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哎哟喂,说到“不堪入耳”的成语,大家脑子里可能立马蹦出几个带刺的词儿,比如“狗急跳墙”或者“狼狈为奸”。这些词儿听着确实扎耳朵,但问题来了:为啥这些成语明明难听,还能活到现在? 说白了,语言就像个工具箱,锋利的话刀子能切菜也能伤人,关键看人怎么用。
举个例子,“狗急跳墙”虽然把狗和贼联系到一起,但它的核心是描述“绝境下的极端反应”。你品你细品,这词儿虽然糙,但画面感特强,换成“兔子急了也咬人”是不是立马温柔多了?所以说啊,成语的“刺耳”属性,有时候反而是它精准表达的优势。
有人可能要问:“难道不能换个文雅的说法代替吗?” 嘿,这事儿还真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解决的。语言进化就像老树长新芽,得靠时间慢慢磨。比如“衣冠禽兽”这词儿,明朝那会儿本来是夸官员的(官服绣禽兽图案),结果后来硬是被用成了骂人话。你看,词儿还是那个词儿,意思却像坐了过山车。
咱再说点掏心窝子的话。我个人觉得,“刺耳成语”就像辣椒面儿——用得适量能提味,撒多了就呛人。比如写文章批评不正之风,用“沆瀣一气”可比绕弯子说“他们关系过于密切”带劲多了。但要是日常聊天张口闭口“狼心狗肺”,那友谊的小船分分钟就得翻。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担心:“这些词儿会不会教坏小朋友?” 其实吧,这事儿关键在引导。就像教孩子用菜刀,得先教会他们“刀刃朝外”的道理。成语本身没有善恶,重点是用的人有没有分寸感。再说了,语言里的“刺”反而能帮我们认清现实的棱角。
最后抖个冷知识——你造吗?“不堪入耳”这个词儿本身也是个成语!它就像个照妖镜,既提醒我们注意言辞的边界,又证明了语言本身的包容性。所以啊,与其纠结成语刺不刺耳,不如多琢磨怎么把话说得既到位又不伤人。毕竟,语言这玩意儿,用好了是桥梁,用岔了就成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