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iān jīn bō liǎng
成语解释:估量轻重,比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过分计较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尽着你说短论长,一任待掂斤播两。”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过分计较
繁体字形:掂斤播兩
英文翻译:argue about little details
掂: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估量其轻重:掂量。掂一掂看有多重。
斤:1.市制质量单位。10两为1斤,100斤为1担。1斤原为16两,后改为10两,合500克。2.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
播:1.传播;传扬:广播。播音。电台正在播重要新闻。2.播种:条播。点播。夏播。播了两亩地的麦子。3.迁移;流亡:播迁(迁徙)。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说到“掂斤播两”这个成语,咱先来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比如菜市场里,张婶买白菜时非要掰掉两片叶子才肯上秤,老板急得直摆手:“您这哪儿是买菜啊,简直是掂斤播两算到骨头缝里了!”
哎,这时候有人要问了:“这成语到底啥意思啊?”说白了,它就是在形容人做事过于计较细枝末节,像买菜时非要精确到克似的。就像小明跟同事AA聚餐,非要把每人吃的花生米数清楚,你说这累不累?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这社会真用不上这词了吗?我看未必。上周公司开项目会,老李坚持要把团队奖金按分钟计算工时分配,这不就是典型的职场版掂斤播两?要我说啊,该较真的时候得较真,但芝麻绿豆的事也算得太精,反而容易耽误正事。
您可能好奇:“这和老话说的‘斤斤计较’有啥区别?”依我看啊,“掂斤播两”更带着点来回倒腾的架势——就像我妈收拾行李,往行李箱里塞件毛衣要称三次重量,掏出来又放回去,活脱脱演了出实物版的“斤两拉锯战”。
说到这儿,突然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年轻人流行“断舍离”,倒跟这成语形成鲜明对比。前两天看小红书上有个姑娘,连扔个过期调料包都要纠结半天,评论区齐刷刷刷屏:“姐妹快别掂斤播两了,该扔就扔吧!”您瞧瞧,老成语在新场景里照样鲜活。
要我说啊,老祖宗留下这词儿真是妙。它不单指物质上的算计,更藏着为人处世的智慧。就像邻居王叔说的:“过日子不能不算计,但算盘珠子拨太响,容易把人情味都算没了。”这话糙理不糙,您品,您细品。
最后唠叨句,咱们用这成语时得看场合。谈生意时锱铢必较叫专业,朋友间分个外卖钱还拿计算器按半天,那可就真成现代版掂斤播两了。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