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áo
  • sǒng
  • r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áo gǔ sǒng rán

成语解释: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叠两个指头,说将出来。言无数句,使听者毛骨耸然。”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十分害怕

繁体字形:毛骨聳然

英文翻译:with one's hair standing on end—absolutely terrified

毛骨耸然的意思

毛:1.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羊毛。鸡毛。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2.东西上长的霉: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3.粗糙;还没有加工的:毛坯。毛铁。4.不纯净的:毛利。毛重。5.粗略:毛估。毛算。6.小:毛孩子。毛贼(小偷儿)。7.指货币贬值:钱毛了。8.姓。9.做事粗心,不细致:毛手毛脚。毛头毛脑。10.惊慌:心里有点儿毛。这下可把他吓毛了。11.发怒;发火:把他惹毛了,你要吃大亏。12.一圆的十分之一;角。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耸:1.高起;直立:耸峙。2.惊动:危言耸听。

然:1.对;不错:不以为然。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不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4.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忽然。突然。显然。欣然。飘飘然。5.又同“”。

成语评论

提到“毛骨悚然”,你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是深夜独自看恐怖片的场景,还是听到一段离奇故事时后背发凉的瞬间?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极度恐惧”,但它的使用其实有讲究。比如:“他讲完那个诡异的传说后,房间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觉得毛骨悚然。”这里的描述既没有血腥画面,却能通过氛围传递出强烈的心理冲击。

为什么说“毛骨悚然”比直接描写更有效?举个例子:若写“鬼屋里传来尖叫声”,读者可能觉得老套;但若改成“在布满蛛网的走廊里,不知何处传来指甲划过木板的声响,众人顿时毛骨悚然”,画面感和代入感会瞬间升级。它通过调动读者的联想力,让恐惧在想象中发酵。

有人可能会问:“生活中哪些场景适用这个成语?”其实不止恐怖题材。比如描述历史事件时:“看着博物馆里陈列的古代刑具,那些锈迹斑斑的铁器令人毛骨悚然”——这里既没有夸张渲染,却精准传递了对残酷历史的震撼感。甚至职场中也能活用:“领导突然在会议上点名批评,全场鸦雀无声,那种压迫感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有趣的是,很多人会误写成“毛骨耸然”。我曾在校对稿件时发现,近三成的初稿会出现这个错误。这或许是因为“耸”字更容易联想到“高耸”“耸立”这类常见用法。但“悚”字才是表达“恐惧”的本意,这种细微差别恰恰体现了汉语的精妙。

关于这个成语的使用边界,我的个人观点是:它更像一剂调味料而非主菜。就像烹饪时撒胡椒粉,过量会破坏整体味道。在悬疑小说中,若每页都出现“毛骨悚然”,反而会削弱冲击力;但若在关键情节精准使用,就像黑暗中突然亮起的手电筒光束,瞬间照亮读者紧绷的神经。

下次当你想要营造紧张氛围时,不妨试试这个思路:先用具体细节铺垫环境——比如摇曳的烛光、若有似无的脚步声,再让“毛骨悚然”作为情绪爆点出现。你会发现,这种递进式的描写,远比堆砌恐怖词汇更有感染力。毕竟,最好的恐惧永远来自观众自己脑补的画面。

毛骨耸然的造句

  1. 造句 就像一想到要去看牙医就让你毛骨耸然一样。
  2. 造句 他给我们讲述他当登山运动员时建功立业的一些令人毛骨耸然的事.
  3. 造句 现在想起正在进行的这场闹剧,真的有点让人毛骨耸然了。
  4. 造句 它的杀戮方式也十分令人毛骨耸然,除了它毒可致命的尖牙之外,蛇怪还有一双可以杀人的眼睛,任何直视蛇怪目光的东西都会立即死亡。
  5. 造句 真让人扼腕长叹!但是最令人毛骨耸然的下面这一件,发生在东21宿舍301房。
  6. 造句 昨天看到在中国和美国的公司如何处理这事的手法,让我在看后立刻毛骨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