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ì ér bù xuān
成语解释:秘:不公开的;引申为隐匿;不能让别人知道;宣:公开。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吕蒙传》:“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对事情保密
繁体字形:秘而不宣
英文翻译:keep secret
秘:[mì]1.秘密:秘诀。秘室。秘事。2.保守秘密:秘而不宣。秘不示人。3.罕见;稀有:秘宝。秘籍。[bì]1.译音用字,如秘鲁(国名,在南美洲)。2.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宣:1.公开说出来;传播、散布出去:宣传。宣布。宣誓。心照不宣。2.宣召。3.疏导:宣泄。4.(Xuān)指安徽宣城,云南宣威:宣笔。宣腿。5.指宣纸:玉版宣(色白质坚的宣纸)。虎皮宣(有浅色斑纹的红、黄、绿等色的宣纸)。6.姓。
提到“秘而不宣”,很多人会联想到“藏着掖着”的场景。比如一家公司研发新产品时,为了避免竞争对手模仿,可能会对关键技术细节秘而不宣。这就像厨师发明新菜式时偷偷调整火候和配料比例——虽然闻得到香味,但外人永远尝不出精确配方。
为什么人们选择秘而不宣?这其实暗含着对“时机”的考量。就像果农给青涩的柿子盖上稻草帘,既保护果实不被鸟啄,又等待自然催熟的时机。去年有位创业者告诉我,他手握创新商业模式,但在市场调研完成前选择保持沉默:“现在说出来就像没烧熟的陶器,经不起敲打。”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邻居王叔悄悄准备三个月,把全家老照片扫描修复做成电子相册,在妻子生日当天突然播放。这种秘而不宣的背后,藏着比惊喜本身更珍贵的心意。正如老话说的“闷声发大财”,有时候沉默比张扬更能守护珍贵的事物。
秘而不宣等于故弄玄虚吗?关键要看动机。同事小李经常神秘兮兮地说“有大事要宣布”,结果只是换了新发型,这种刻意制造悬念的行为确实让人反感。但若是医生为稳定患者情绪暂缓告知检查报告,这种善意的保留反而体现专业素养。就像古建筑修复师发现梁柱有蛀痕,往往会先默默加固再公开展示。
从个人经验看,把握秘而不宣的分寸需要智慧。去年筹备新书期间,我提前半年就在收集素材,但直到框架完整才对外透露。这个过程教会我:保守秘密不是封闭自我,而是给创意留足生长空间。就像播种后覆上的那层薄土,既保护种子不被风吹走,又不妨碍它吸收阳光雨露。
现代社会信息高度透明,选择性地秘而不宣反而成为稀缺能力。它像给重要文件设置密码,既不是拒绝分享,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对核心价值的守护。下次看到有人欲言又止时,或许可以多些理解——说不定他正在孵化的想法,会成为明天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