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ì ér bù xuān
成语解释:宣:公开。保守秘密,不肯公开宣布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对事情保密
繁体字形:密而不宣
英文翻译:Secret but undeclared
密:1.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跟“稀、疏”相对):密植。稠密。紧密。严密。这一带的树长得太密了。2.关系近;感情好:密友。亲密。3.精致;细致:细密。精密。4.秘密:密电。密谈。密约。机密。保密。5.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宣:1.公开说出来;传播、散布出去:宣传。宣布。宣誓。心照不宣。2.宣召。3.疏导:宣泄。4.(Xuān)指安徽宣城,云南宣威:宣笔。宣腿。5.指宣纸:玉版宣(色白质坚的宣纸)。虎皮宣(有浅色斑纹的红、黄、绿等色的宣纸)。6.姓。
说到“密而不宣”,你会想到哪些场景?比如公司里有个大项目,团队明明忙得团团转,对外却只字不提;或是朋友偷偷准备惊喜派对,见面时装得若无其事。这种“藏着掖着”的行为,到底算策略还是隐患?
先看个职场例子。某科技公司研发新产品时,要求全员签署保密协议。有员工疑惑:“明明产品已经成型,为啥还要封锁消息?”其实这涉及商业竞争——提前透露参数可能被对手模仿,而保持神秘感反而能吊足市场胃口。不过,秘密就像气球,吹得太大容易爆。去年某车企过度保密导致供应链信息不畅,反而延误了量产进度。
生活中也常见类似情况。邻居张阿姨总把家庭矛盾捂得严严实实,直到儿子升学受阻才被发现教育方式有问题。这引出一个思考:保密是否总有利?适度保留隐私确实能减少干扰,但涉及重要问题时,及时寻求外部视角或许能避免走进死胡同。就像生病早检查比晚期治疗更明智,关键信息的流动同样需要分寸感。
有趣的是,连自然界都在演绎“密而不宣”的智慧。竹子前四年仅生长3厘米,第五年却以每天30厘米速度蹿升——原来它在地下悄悄构建着庞大的根系网络。这让我联想到职场新人阶段:初期积累看似平静无波,实则在储备突破的能量。选择性地隐藏成长过程,有时比急吼吼地展示更有力量。
信息时代里,完全透明与绝对保密都像走钢丝般危险。有位创业者跟我分享过他的“三明治法则”:核心机密像夹心层牢牢守护,基础信息做底层保持开放,而表层动态则定期释放维持活跃度。这种分层管理策略,或许比一刀切的保密方式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
当我们在讨论秘密的价值时,本质上是在衡量信任成本。就像古玩市场里,真正的行家往往不会把藏品细节全盘托出,而是在互动中逐步验证对方的鉴赏力。信息管理何尝不是如此?掌握好“藏”与“露”的节奏,或许才是这个透明化时代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