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ǔ qí bù dìng
成语解释:举:拿起;拿着。拿着棋子不知道该怎么下。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舉棋不定
英文翻译:hesitate about what move to make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棋:一类文体活动用品。如象棋、围棋、跳棋、军棋等。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定:1.平静;稳定:立定。坐定。心神不定。2.固定;使固定:定影。定睛。手表坏了,表针定住不动了。3.决定;使确定:商定。定计划。开会时间定在明天上午。4.已经确定的;不改变的:定理。定论。定局。5.规定的:定量。定时。定期。6.约定:定酒席。7.必定;一定:定可取得胜利。8.姓。
“举棋不定”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栗子,朋友想辞职创业,但又担心收入不稳定,纠结了半年还没行动——这就是典型的“举棋不定”。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其实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看导航,每个方向都有可能性,反而让人迈不开腿。
有个读者问:“这和普通犹豫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棋”这个字。就像下围棋时捏着棋子悬在半空,既怕下错位置影响全局,又怕错失良机。古代谋士在军事会议上反复推演作战方案时的状态,用这个成语形容再贴切不过。
现代职场中更常见这种情况。市场部张经理最近就卡在推广方案选择上:A方案数据漂亮但风险大,B方案稳妥但收益普通。每次开会都像在玩真人版“大富翁”,手里攥着骰子却迟迟不肯掷出。这种长期犹豫往往会错过市场窗口期,最后只能选别人剩下的选项。
有个有趣现象:越是聪明人越容易举棋不定。他们能预见到每个选择的潜在问题,就像下棋高手能看十步之后的局势。但生活不是棋局,没有绝对正确的落子。我见过最明智的选择,往往是收集70%必要信息后带着勇气做的决定。
怎么打破这种状态?有个简单方法:设置决策deadline。就像网购时的倒计时优惠,给自己定个“最后落子时间”。去年帮表弟选大学专业,我们约定清明假期前必须确定。当截止日期逼近,那些模糊的担忧突然变得具体可应对,最终他顺利选了心仪的计算机专业。
决策焦虑本质上是成长契机。每次举棋不定的背后,都藏着我们对某件事的重视程度。重要的是把这种犹豫转化为深度思考,而不是困在原地兜圈子。就像新手司机刚开始总在变道时犹豫,开够两万公里后,该打方向盘时自然就知道何时该转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