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à zuò wén zhāng
成语解释: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成语出处: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前回的一封信,我见过几次转载,有些人还因此大做文章,或毁或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大做文章
英文翻译:make a fuss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做:1.制造:做衣服。用这木头做张桌子。2.写作:做文章。3.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做工。做事。做买卖。4.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做寿。做生日。5.充当;担任:做母亲的。做官。做教员。做保育员。今天开会由他做主席。6.当做:树皮可以做造纸的原料。这篇文章可以做教材。7.结成(某种关系):做亲。做对头。做朋友。8.假装出(某种模样):做样子。做鬼脸。做痛苦状。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章:1.诗、文、歌曲的段落:第一章。乐章。2.章程;条目:党章。招生简章。3.条理:杂乱无章。4.图章:印章。盖章。5.佩戴在身上的标志:徽章。领章。6.古又同“嫜(zhāng)”。
嘿,你听说过“大做文章”这个成语吗?说白了,它常用来形容那些喜欢把小事夸张成大事的人,比如隔壁老王买菜时因为两毛钱和摊主吵了半小时,街坊邻居都说他“真会大做文章”。你看,这成语是不是特别贴生活?
不过,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总爱“大做文章”呢?举个职场例子你就懂——同事小李开会时把打印机卡纸说成“系统性管理漏洞”,领导当场给他竖大拇指。其实吧,这种操作有时候是聪明人的生存智慧,毕竟抓住细节才能凸显存在感嘛!
话说回来,咱也得注意分寸对不对?就像我上次看到个新闻,有人因为奶茶少放珍珠就要告商家欺诈,这波操作简直把“大做文章”玩成了行为艺术。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有种“为了流量不要逻辑”的既视感?
不知道你发现没,这个成语其实藏着现代社会的镜子效应。就拿朋友圈来说,有人吃碗泡面都要配九宫格照片加抒情小作文,要我说啊,这种“仪式感”和“大做文章”也就一线之隔。不过话又说回来,生活嘛,总得有点夸张才有趣不是?
我个人觉得,“大做文章”就像做菜时的辣椒粉——适量提味,过量翻车。前阵子参加读书会,有个小哥硬是把《小王子》解读成星际政治学,虽然听着新鲜,但总觉得他把书读薄了。你看,这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式大做文章,你说有趣吧确实有趣,说跑偏吧也确实跑偏。
最后叨叨两句,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大做文章”的方式。以前文人写诗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网红拍视频要“三秒必出爆点”。要说区别嘛,可能就是古人用毛笔,咱们用手机——工具在变,这人性的小心思啊,倒是千年如一日。
对了,你要是留意观察,会发现连菜市场大妈砍价都深谙此道。她们能把“西红柿有个疤”说成“影响全家运势”,这功力,简直是把生活琐事升华成语言艺术的民间高手。要我说啊,这种接地气的“大做文章”,反倒透着股鲜活的生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