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iān fǔ zhī guó
成语解释: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专指四川
繁体字形:天府之國
英文翻译:the land of abundance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府:1.旧时指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现在指国家政权机关:官府。政府。2.旧时官府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府库。3.旧时指大官、贵族的住宅,现在也指某些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王府。元首府。总统府。4.敬辞,称对方的家:贵府。5.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比县高一级:开封府。济南府。6.又同“腑”。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天府之国”到底指哪里?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地方,但你知道吗?它最早其实是形容关中平原,后来才逐渐被用来特指四川盆地。比如:“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成都平原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两千年来滋养着无数百姓。”这里通过具体案例,解释了地理条件与人类智慧的相互作用。
为什么说“天府之国”不仅指自然条件?举个例子:“如今的成都不仅是天府之国的代名词,更是科技创新和文化交融的热土。”这句话揭示了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延伸——从单纯的自然资源优势,扩展到了经济与人文的综合实力。
如何理解“天府之国”中的矛盾现象?比如:“虽然被称为天府之国,但四川山区也曾面临交通闭塞的困境。”这种对比恰恰说明,任何地域的发展都需要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魅力就在于它既承载着对优越环境的赞美,也暗示着人类不断突破的进取精神。
如果换个角度看“天府之国”会怎样?不妨想象:“当我们在云南看到层层梯田时,恍惚间觉得这里也成了新的天府之国。”这种类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强调只要合理利用资源,任何地方都可能焕发生机。在我看来,这种开放性解读让传统成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于“天府之国”的未来想象,或许可以这样描述:“随着生态农业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小而美的‘天府之国’。”这不仅是地理概念的延伸,更是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期待。当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其实也在参与着对理想生活图景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