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ē gān ér qǐ
成语解释: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成语出处:汉 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揭竿而起
英文翻译:rise up in arms
揭:[jiē]1.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揭锅。揭幕。2.使隐瞒的事物显露:揭露。揭发。揭底。揭穿。揭短。揭晓。3.高举:揭竿而起。4.标示:揭橥(zhū)(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著”)。揭示。5.扛,持。6.姓。[qì]提起衣裳:揭衣涉水。
竿:竿子:钓竿。立竿见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起: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来。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起货。起钉子。6.发生:起风了。起疑心。起作用。7.发动;兴起:起兵。起事。8.拟写: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会。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起人。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起迎宾曲。会场响起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起过你。想起一件事。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到底用在什么场景里合适?举个例子,当一群人不满现状,自发组织起来反抗时,就可以用这个词。比如古代农民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实在活不下去了,干脆砍根竹竿当武器,直接和官府对着干——这就是典型的“揭竿而起”。
为什么说“揭竿而起”不只是历史故事?其实现代社会也有类似现象。比如某公司员工长期遭遇不公平待遇,突然集体罢工要求改革,虽然没有真的举竹竿,但这种团结反抗的精神内核,是不是和成语的寓意很像?说白了,这个词的重点不是“竿”,而是“主动打破沉默”的勇气。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抗议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从零到一”的突破性。就像去年某地居民反对垃圾站违规扩建,前三个月大家只是私下抱怨,直到有人带头组织签名请愿,联络媒体曝光,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揭竿而起”——因为从被动忍耐转向了主动改变。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今天尤其值得玩味。现在很多年轻人遇到职场PUA,刚开始选择忍气吞声,但等到临界点时,可能就会突然集体辞职或者公开举报。这种看似温和的反抗,其实延续了“揭竿而起”的核心逻辑——当常规解决渠道失效,普通人会创造新的斗争方式。
使用这个成语要注意语境偏差。比如朋友间开玩笑说“食堂饭菜太难吃,我们揭竿而起吧”,这种夸张用法虽然有趣,但容易削弱成语的严肃性。建议用在真正具有社会意义或群体抗争的场景中,才能准确传递那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观察身边会发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竿”。可能是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声讨,可能是消费者集体诉讼,形式在变,但底层逻辑始终相通:当压迫超过承受阈值,总有人会第一个站起来,把竹竿插进时代的裂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