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ùn xiáo shì tīng
成语解释:故意用假象或谎话迷惑人;使人产生错觉;不易分辨真伪和是非。
成语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显示出一种极左的面貌,来忧乱阵容,混淆视听。”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混淆視聽
英文翻译:confuse the public
混:[hùn]1.搀杂在一起:混杂。混为一谈。2.冒充:蒙混。鱼目混珠。3.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4.古又同“滚(gǔn)”。[hún]糊涂;不明事理。
淆:混杂:淆惑。混淆。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听:1.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广播。2.服从;接受;照办: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听劝告。3.任凭:听其自然。4.判断;治理:垂帘听政。5.英语音译词。金属制的密封罐、筒等。也用作量词:听装香烟。一听啤酒。
提到“混淆视听”,很多人会联想到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战。比如有人故意将过期食品的包装日期篡改后拍照发到网上,配文“超市卖变质商品”,引发大量转发——这实际是用局部事实掩盖整体真相的典型操作。
为什么人们容易被混淆视听的手段误导?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往往缺乏验证渠道。去年某地流传“加油站爆炸”的视频,画面中浓烟滚滚,后来证实是电影拍摄现场。当观众只看到15秒的片段时,大脑会自动用既有认知填补空白,这正是混淆视听者利用的心理盲区。
职场中的例子更值得警惕。某项目组会议上,负责人反复强调“竞争对手挖走了我们的核心数据”,却对自家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避而不谈。这种用半真半假的信息转移焦点的方式,本质上是在制造认知迷雾,让参与者忽略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识别混淆视听的行为?我常采用“证据链检验法”:要求对方提供不同维度的事实支撑。就像判断网红护肤品是否真有效,不能只看广告里的前后对比图,更要查看成分表、用户长期反馈、第三方检测报告等交叉验证的信息源。
最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某些自媒体会刻意用专业术语包装错误观点。比如把“地球是平的”这种伪科学理论,冠以“量子物理新发现”的名头。这种语言层面的混淆比直白的谎言更具迷惑性,需要读者具备基础科学素养才能识破。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比记忆更多知识更重要。我习惯用“逻辑三棱镜”分析法:当遇到争议性信息时,分别从事实依据、利益相关方、因果关系三个角度进行审视。这个方法帮助我在去年识破了一起虚假募捐事件,避免了不少人受骗。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混淆视听现象的存在,恰恰证明了独立思考能力的珍贵。就像雾天行车需要打开雾灯,面对信息迷雾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调查的习惯,就是我们在数字时代必备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