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én
  • lín
  • ér
  • shò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én lín ér shòu

成语解释:同“焚林而田”。

成语出处: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虏议》:“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

繁体字形:焚林而狩

英文翻译:seek short-term interests

焚林而狩的意思

焚:烧:焚香。玩火自焚。忧心如焚。

林: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狩:1.打猎。2.古代特指冬天打猎。

成语评论

焚林而狩”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放火烧掉整片森林来捕猎野兽。听起来是不是很夸张?但仔细想想,生活中还真有不少类似的操作。比如有的公司为了短期业绩,疯狂压榨员工或透支市场信任,最后口碑崩塌、客户流失,这不就像“烧掉自己的林子”吗?

为什么有人会做这种“杀鸡取卵”的事?其实背后往往藏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有人觉得“先把眼前的肉吃了再说”,却没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举个例子,某些网红景点为了快速赚钱,放任商家宰客、环境脏乱,结果游客去一次就再也不想回头——这和焚林而狩的逻辑简直一模一样。

但换个角度想,有没有办法既获取资源又不破坏根基?当然有!比如渔业中的“休渔期”制度,让海洋生态有时间恢复;再比如职场中培养新人而非一味压榨老员工。这些做法看似“慢”,却能细水长流。我自己就见过创业团队因为坚持合理分配利润,反而在行业寒冬中活得更久。

现实中还有个有趣的现象:越是资源紧张的环境,越容易催生焚林而狩的行为。就像沙漠里口渴的人可能会喝光最后一壶水,而不是留种子等下雨。这时候更需要清醒的头脑,就像老猎人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放在今天,完全可以改成“留得用户信任在,不怕没生意做”。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难道完全不能追求短期利益吗?当然不是,关键在把握“度”。好比修剪树枝能让树长得更好,但连根砍掉就彻底没戏了。工作中冲刺季度目标很正常,但如果为此透支健康或团队士气,就得不偿失了。找到可持续的节奏,才是真正的生存智慧。

最后想起老家山民的规矩:采蘑菇要留菌丝,打猎不打怀孕的母兽。这些朴素的传统里,藏着现代人急需的生存哲学。下次再做决定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我这把火放出去,明天的林子还能冒新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