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ǎn ér yán zhī
成语解释:简括地说,长话短说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分句、宾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繁体字形:簡而言之
英文翻译:In short
简:1.简单(跟“繁”相对):简便。简体。言简意赅。删繁就简。2.使简单;简化:精简。精兵简政。3.姓。4.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简札。简册。竹简。5.信件:书简。小简。6.选择(人才):简拔。简选。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简而言之”到底该怎么用?很多人对这个成语似懂非懂。举个例子,朋友问你上周旅行经历,你可能会说:“第一天爬山,第二天逛古镇,第三天泡温泉……简而言之,这趟旅行充实又放松。”这里“简而言之”起到了收束全局的作用,把细节归纳成整体感受。
这个成语适合什么场合?想象你在电梯里遇到领导,对方问起项目进展。用“市场调研已完成80%,原型设计进入测试阶段,简而言之,项目正按计划推进”来回答,既展现专业又节省时间。它像把瑞士军刀,特别适合需要快速传递关键信息的场景。
为什么有人用起来怪怪的?曾听实习生汇报时说:“简而言之,这个方案有三大优势,第一……”其实这里本末倒置了。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先展开说明,再用“简而言之”提炼核心。就像吃包子要先咬到馅,最后才说“简而言之,这是豆沙包”。
如何在写作中巧妙运用?个人习惯在段落收尾处使用。比如描述完新型手机的多项功能后,加上:“简而言之,这款设备重新定义了移动办公的可能性。”但要注意避免连续使用,就像炒菜不能顿顿放味精。
它和“总之”有什么区别?观察发现,“简而言之”更侧重化繁为简,适合将复杂信息打包传递;而“总之”偏向结论性陈述。比如解释完气候变暖原理后,用“简而言之,碳排放是主因”比“总之要减排”更具专业感。
有个实用技巧:说完“简而言之”后,试着把后面的话压缩到15个字以内。比如“简而言之,找准定位就能破局”比拖泥带水的表达更有力度。下次做PPT时,不妨在标题栏试试这个用法。
要注意地域文化差异。在南方某次交流中发现,年轻人更爱用“说白了”代替“简而言之”,虽然语义相近,但前者偏口语化。如果是正式文书,还是建议保持成语的规范性。
实际应用中,这个成语能化解不少尴尬。当聊天陷入细节纠缠时,一句“简而言之,我们都希望提升客户满意度”既能扭转话题,又不会显得失礼。就像给散落的珍珠串了条线,瞬间提升沟通效率。
最近在读商业报告时注意到,高明的作者常把“简而言之”当作思维路标。比如在分析行业趋势的万字长文中,每隔三五个段落就会出现一次提炼,帮助读者建立认知锚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特别是在处理复杂信息时。
不妨把“简而言之”看作语言滤镜,它能自动筛掉冗余信息,突出表达重点。但切记不要滥用,就像再美味的蛋糕,吃第三块也会腻。掌握好分寸,这个成语就能成为你沟通中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