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ǔ fú wén zhāng
成语解释: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
成语出处:《荀子非相》:“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色彩等
繁体字形:黼黻文章
英文翻译:polished composition
黼:古代礼服上绣的黑白相间的花纹。
黻:1.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青半黑的花纹。2.同“韨”(fú)。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章:1.诗、文、歌曲的段落:第一章。乐章。2.章程;条目:党章。招生简章。3.条理:杂乱无章。4.图章:印章。盖章。5.佩戴在身上的标志:徽章。领章。6.古又同“嫜(zhāng)”。
哎哟,你听说过“黼黻文章”这个成语吗?这个词乍一听像是夸人文章写得好,实际上它原本指的是古代礼服上华丽的纹样,后来反而被用来批评“过度堆砌辞藻”的文风。举个例子,隔壁老王写工作报告时非要塞一堆“之乎者也”,结果领导直接怼他:“你这是黼黻文章,能不能说人话?”是不是瞬间画面感拉满?
等等,这成语到底怎么用才不算翻车呢?问得好!其实关键在于“适度”。比如学生写作文时,老师会说:“适当引用诗句能让文章增色,但要是通篇黼黻文章,反而让人抓不住重点。”说白了就是别为了显摆文采而失了真诚,就像红烧肉放多了糖——齁得慌。
你别说,现在有些自媒体也容易踩这个坑。前阵子看到篇讲手机测评的文章,开头先扯三行《诗经》里的句子,读者直接划走了。这时候就得学学村头李大妈讲八卦的功力——直切主题不绕弯。个人觉得啊,文字就像穿衣打扮,得体最重要。参加晚宴穿礼服没问题,但下楼倒垃圾还穿燕尾服,邻居肯定觉得你戏精上身。
有没有正面案例?当然有!比如博物馆解说词,既要准确描述文物细节,又要让观众听得明白。上次在青铜器展看到“纹饰繁复而不杂乱,堪称黼黻文章之典范”的注解,既点出了工艺精湛,又不会让人云里雾里。这种用法才算真正拿捏住了成语的精髓。
说到底,文字是思想的衣裳。咱们既要避免穿得破破烂烂,也不能裹成个圣诞树。下次提笔前不妨自问:这词儿放这儿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记住啊,好文章就像东北乱炖——食材丰富但味道和谐,这才是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