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ǎo rén bù zhī è rén jī
成语解释: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指不能理解别人的处境
繁体字形:飽人不知餓人饑
英文翻译:Full people don't know hungry people are hungry
饱:1.吃足了。与“饿”相对。2.足;充分:饱经忧患。3.满足:以饱眼福。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饿:1.肚子空,想吃东西(跟“饱”相对):饥饿。饿虎扑食。肚子很饿。2.使挨饿:牲口多拉几趟不要紧,可别饿着它。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饥:1.饿:饥餐渴饮。如饥似渴。2.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连年大饥。
“饱人不知饿人饥”这句成语,字面意思是吃饱的人体会不到挨饿者的痛苦,常用来形容人无法理解他人的困境。比如:公司老板给员工布置超负荷任务时,轻飘飘地说“加班没什么大不了”,这就是典型的“饱人不知饿人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举个例子:小王刚买了房,天天抱怨房贷压力大。朋友小李却劝他:“月供才八千,省省就过去了。”可小李住在父母全款买的房子里,自然无法体会小王的焦虑。这种认知差异源于不同处境带来的感受偏差。
如何避免成为“饱人”?去年社区组织志愿者给环卫工人送凉茶,有位企业高管参与后感慨:“以前觉得他们扫大街挺轻松,现在才知道烈日下工作多煎熬。”主动接触不同群体,就像给认知装了个“转换开关”,能有效减少理解盲区。
生活中常见误解场景:父母总说“你们这代人比我们当年幸福多了”,年轻人却觉得压力更大。其实两代人面临的挑战不同——过去愁温饱,现在愁发展。就像登山时,山脚的人羡慕半山腰的风景,半山腰的人却在为氧气稀薄发愁。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外卖骑手闯红灯被骂“不要命”,可当他们说“超时一单扣三天工资”时,骂声往往会变成沉默。这提醒我们:评判他人前,不妨先问三个问题——对方的处境我了解多少?我的建议真的适用吗?如果角色互换我会怎么做?
从个人经验看,突破认知局限需要刻意练习。比如做项目汇报时,我会先问同事:“如果让你向完全不懂技术的人解释这个方案,你会怎么说?”这种思维训练就像给心灵开了扇窗,让不同视角的光照进来。
下次遇到难以理解的情况时,试着说:“虽然我没经历过,但可以想象这很不容易。”这句话就像沟通的钥匙,既能打开对方的心扉,也在提醒自己:世界不是单面镜,而是由无数棱角组成的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