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ǎo hàn bù zhī è hàn jī
成语解释: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宾语、分句;指不能理解别人的处境
繁体字形:飽汉不知餓汉饑
英文翻译:A man full of hunger knows not what he is hungry for
饱:1.吃足了。与“饿”相对。2.足;充分:饱经忧患。3.满足:以饱眼福。
汉:1.汉水:江淮河汉。2.汉族:汉语。3.天河;银河:银汉。4.成年男人:老汉。好汉。5.朝代名。1.(前202—220)。刘邦灭秦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8—23)。自刘邦称汉王起,包括“新”,史称前汉或西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为曹魏所灭。西汉、东汉合称两汉。2.三国之一(221—263)。刘备建立。在今川、云、贵、渝及陕西南部。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为曹魏所灭。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刘知远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为后周所灭。4.十国之一(917—971)。刘䶮(yǎn)建立。建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汉”,史称南汉。为北宋所灭。5.十国之一(951—979)。刘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国号汉,史称北汉。为北宋所灭。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饿:1.肚子空,想吃东西(跟“饱”相对):饥饿。饿虎扑食。肚子很饿。2.使挨饿:牲口多拉几趟不要紧,可别饿着它。
汉:1.汉水:江淮河汉。2.汉族:汉语。3.天河;银河:银汉。4.成年男人:老汉。好汉。5.朝代名。1.(前202—220)。刘邦灭秦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8—23)。自刘邦称汉王起,包括“新”,史称前汉或西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为曹魏所灭。西汉、东汉合称两汉。2.三国之一(221—263)。刘备建立。在今川、云、贵、渝及陕西南部。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为曹魏所灭。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刘知远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为后周所灭。4.十国之一(917—971)。刘䶮(yǎn)建立。建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汉”,史称南汉。为北宋所灭。5.十国之一(951—979)。刘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国号汉,史称北汉。为北宋所灭。
饥:1.饿:饥餐渴饮。如饥似渴。2.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连年大饥。
哎,这成语真是老话里有大智慧!“饱汉不知饿汉饥”,说白了就是没吃过苦的人,压根儿体会不到别人的难处。举个栗子:公司领导天天喊着“大家要加班冲刺业绩”,自己却准点下班去打高尔夫,还特真诚地问员工:“你们为啥总说累啊?”你品,你细品,这不就是典型的一边啃着红烧肉,一边问人“饿肚子啥感觉”吗?
那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说白了哈,人的感受和认知会被自己的处境框住。就像刚毕业的小年轻吐槽父母“催婚烦死了”,可父母那代人经历过物质匮乏,总觉得“成家立业”才是人生保险箱。你看,两代人之间要是没点换位思考,矛盾可不就来了?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短视频里经常刷到“月入十万很简单”的博主,评论区总有人怼:“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时候就能用上这成语了——人家在镜头前光鲜亮丽,哪知道普通打工人的工资条有多心酸?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信息差反而提醒咱们:别光看表面风光,多关注不同群体的真实处境。
依我看啊,这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像面照妖镜。比如朋友跟你抱怨“房租又涨了”,你要是张口就来“换个便宜的房子不就行了”,那可真就成了“饱汉”本汉。这时候不如先问句:“最近压力很大吧?”,立马就能拉近距离。说到底,同理心才是破解这个困局的钥匙。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谁还没当过“饱汉”和“饿汉”呢?今天你觉得天大的事,可能在别人眼里轻如鸿毛;反过来别人的困境,或许你也曾经历过。所以啊,少点想当然,多点“要不然我帮你看看”,这世界说不定能少吵几架,多几分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