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yú dú shū
成语解释: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读书刻苦
繁体字形:三余讀書
英文翻译:Sanyu reading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余:1.剩下来的;多余的:余粮。2.零数:十余人。一斤余。3.文言人称代词。我。4.“餘”,另同“馀”
读:[dú]字的念法;读音:异读。“长”字有两读。[dòu]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后来把“读”写成“逗”。现代所用逗号就是取这个意义,但分别句逗的标准不同。见〖句读〗。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三余读书”这个成语,源自东汉学者董遇的故事。他说读书要抓住三个“余”——冬天农闲、夜晚天黑、雨天不便外出的时间。放到今天,这句话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有人可能会问:现代人生活节奏这么快,真的能靠零碎时间读书吗?
举个例子吧。小王每天通勤两小时,以前总刷短视频打发时间,后来改成用手机听历史类有声书。半年后,他居然能和朋友聊起春秋战国的典故,连自己都惊讶。这就是“三余读书”的现代版本——把等电梯的3分钟、午饭后的15分钟、睡前的半小时变成知识充电站。
有人质疑:碎片化学习会不会效果差?其实关键在于方法。地铁上背单词可能比在家死磕两小时记得更牢,因为大脑喜欢新鲜场景的记忆刺激。就像董遇说的“冬者岁之余”,冬天读书反而因为环境特殊,让人印象更深。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身边坚持“三余读书”的人,往往对时间有更强的掌控感。他们不会抱怨“没空学习”,而是像拼拼图一样,把零散时段组合成完整的学习图景。这种主动规划的态度,可能比读书本身更有价值。
当然,碎片化阅读不能替代深度学习。但就像健身需要碎片化拉伸一样,日常的知识积累能为系统学习打下基础。下次排队结账时,不妨试试打开读书APP读两页——时间不会变多,但我们可以让同样的时间产生复利。
有个朋友曾跟我说:“读书就像往存钱罐里投硬币,单个看起来不值钱,攒多了却能买下整片星空。”这可能就是“三余读书”最动人的地方——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悄悄生长,终有一天会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