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ú shū sān yú
成语解释: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学习
繁体字形:讀書三余
英文翻译:Reading more than three books
读:[dú]字的念法;读音:异读。“长”字有两读。[dòu]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后来把“读”写成“逗”。现代所用逗号就是取这个意义,但分别句逗的标准不同。见〖句读〗。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余:1.剩下来的;多余的:余粮。2.零数:十余人。一斤余。3.文言人称代词。我。4.“餘”,另同“馀”
哎,你听过“读书三余”这个成语吗?这可不是说一本书要读三遍剩下的部分,而是古人总结的三种适合读书的“空闲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说白了就是:冬天农闲、晚上天黑、下雨没法干活的时候,最适合窝着读书。你琢磨琢磨,是不是挺有生活智慧的?
那问题来了——为啥非得是这三种时间?咱们来举个栗子啊。比如冬天,古代没有暖气空调,大伙儿没法下地干活,这时候缩在炕上烤着火读《论语》,既暖和又涨知识。再比如阴雨天,你总不能顶着暴雨去种地吧?这时候翻两页《史记》,可不比淋成落汤鸡强?所以说啊,这成语的核心就四个字:见缝插针。
不过有人可能要问:“现在都有电灯了,晚上读书不算稀奇吧?”这话没错,但重点在“余”字上。你看现在地铁通勤的二十分钟,等外卖的十五分钟,这些碎片时间要是能用来听段有声书,不也是新时代的“三余”吗?我自个儿就习惯在排队时用手机看行业报告,半年下来愣是多啃了二十多份专业文献,你说这算不算活学活用?
话说回来,古人这法子放到现在照样好使。就像我邻居老王,他天天抱怨工作忙没空看书。后来我给他支招:早上蹲马桶刷手机的时间换成读两页《人类简史》,午休少刷半小时短视频,睡前取消“再来一局”的游戏环节。结果你猜怎么着?三个月后他居然把《资治通鉴》白话版给啃完了!所以说啊,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不对,应该说像火锅里的毛肚,关键看你会不会捞。
最后唠点实在的。现在大家总说“没时间读书”,其实可能缺的不是时间,而是古人那种“抓住碎片机会”的机灵劲儿。就像我最近在琢磨做菜,趁着等水烧开的三分钟,硬是把《随园食单》里蒸鱼的火候秘诀给琢磨透了。你看,读书这事儿啊,关键得学会把零碎时间串成珍珠项链。要不咱也试试?明儿等咖啡的时候,先别急着刷朋友圈,读两页书说不定就有新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