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nián dú shū
成语解释: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成语出处:《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刻苦读书
繁体字形:十年讀書
英文翻译:study assiduously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读:[dú]字的念法;读音:异读。“长”字有两读。[dòu]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后来把“读”写成“逗”。现代所用逗号就是取这个意义,但分别句逗的标准不同。见〖句读〗。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十年读书”这个说法,乍一听像是成语,其实更像是对长期坚持学习的一种形象概括。它背后藏着什么问题?咱们先拆开看:一个人能坚持读书十年,到底图什么?
举个例子,老张是个普通上班族,每天通勤路上读20分钟电子书,周末再抽两小时翻纸质书。十年下来,他不仅成了同事眼里的“百事通”,处理工作难题时总能看到别人忽视的角度。这时候有人问:“读这么多书有用吗?”老张的报表不会直接写上“读书所得”,但他做决策时的周全性,客户谈判时的引经据典,都在默默回答这个问题。
有人可能会疑惑:现在刷短视频三分钟就能学个知识点,干嘛非要“十年”这么久?这里藏着个认知误区——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就像盖房子,零碎信息好比砖头,而长期阅读就是在打地基、架房梁。小王坚持每月精读一本行业专著,三年后跳槽时,面试官惊讶他竟能清晰梳理出行业十年的技术演进脉络,这种视野可不是刷几条干货视频能练成的。
现实中还有个有趣现象:刚开始读书总想“马上用得上”,但往往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像学绘画要先练枯燥的素描,读书带来的思维重塑常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显现。我认识位退休教师,60岁开始重读《史记》,五年后竟在社区开了个免费历史讲座,她说:“年轻时读是为考试,现在读是在和司马迁对话。”
数字时代更需要这种“慢功夫”。当算法拼命推送我们已知的内容,长期阅读就像主动给自己安装反脆弱系统。有个程序员朋友坚持七年晨读哲学,他说:“代码是逻辑的,但产品需要人性洞察,叔本华教会我从‘为什么’思考问题。”这种跨界的认知迁移,正是持续阅读的魔法所在。
最后想说,所谓“十年”不是机械的数字,而是种生活态度的选择。有人在地铁里读,有人在午休时读,甚至有人把育儿过程变成亲子共读之旅。重要的不是读了多少本,而是让书籍成为呼吸般的日常,让思考保持鲜活流动的状态。当知识真正融入血脉,某个清晨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哦,原来这就是“十年读书”修来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