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nián huà bì
成语解释:指忠心不泯。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三年化碧
英文翻译:Green in three years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化:[huà]1.变化;使变化:化脓。化名。化装。顽固不化。泥古不化。化整为零。化悲痛为力量。2.感化:教化。潜移默化。3.熔化;融化;溶化:化冻。化铁炉。太阳一出来,冰雪都化了。糖放到水里就化了。4.消化;消除:化食。化痰止咳。食古不化。5.烧化:焚化。火化。6.(僧道)死:坐化。羽化。7.指化学:理化。化工。化肥。8.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绿化。美化。恶化。电气化。机械化。水利化。9.姓。10.(僧道)向人求布施:募化。化缘。化斋。化了些米面来。[huā]同“花2”。
碧:1.青绿色的玉石。2.青绿色:碧草。澄碧。3.姓。
“三年化碧”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玄乎,但背后的故事其实挺有料的。它原本是说周朝忠臣苌弘蒙冤而死,血泪三年后化作碧玉,用来形容人至死不渝的忠诚。不过现在大家更常用来比喻长期坚持终见成果,比如有人埋头研究十年终于攻克技术难题,这时候就能说:“看看人家这‘三年化碧’的功夫,真是应了那句老话!”
问题来了:这成语只能用在悲壮场景吗? 其实不然。上次在科技论坛看到个有意思的用例,有网友评价某位程序员:“从零开始写操作系统,五年磨一剑,这代码里流的怕不是碧玉血?”这种带点幽默感的化用反而让成语焕发新生,说明只要抓住“长期坚持”的核心含义,应用场景可以很灵活。
我有个朋友在山区支教六年,最近他教的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庆功宴上大家举杯时,有人突然冒出一句:“咱们张老师这才是现代版‘三年化碧’,教室里的粉笔灰都该攒成翡翠了!”这个接地气的改编瞬间点燃全场,说明古老成语完全能融入现代生活。这让我想到,传统文化就像块碧玉,经过现代思维的雕琢反而更显光彩。
最近在博物馆看到件有趣展品——明代匠人耗时七年雕刻的玉山子。展签上写着“三年化碧的具象化呈现”,突然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那些需要时光沉淀的事物。就像现在常说的“工匠精神”,本质上不就是把心血“化碧”的过程吗?下次看到坚持做传统手艺的老师傅,或许可以说:“老爷子这手艺,再磨两年怕是要点石成碧了。”
语言就像流动的碧玉,会随着时代折射不同光彩。用成语不必拘泥原意,关键是把那种经年累月的沉淀感传递出来。当你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晒出健身三年对比照,不妨留言:“这肌肉线条,三年汗水都化成碧玉了吧?”保证既贴切又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