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nián bù kuī yuán
成语解释:窥:偷看。眼睛看不见园中的景色。形容学习、研究专心致志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三年不窺園
英文翻译:Three years without seeing the garden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窥:1.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管中窥豹。2.暗中察看:窥探。窥测。
园:1.(园儿)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花园儿。果园。园艺。2.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公园。动物园。园中游人很多。3.(Yuán)姓。
"三年不窥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专注到极致的状态。举个例子:小李为了准备全国物理竞赛,整整三年没出过校门,连食堂到宿舍的路都成了他的"移动自习室",朋友们都说他"三年不窥园,一朝拿金牌"。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
其实它源自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故事。当时他在长安求学,整整三年没看过自家花园一眼。这个细节被司马迁记在《史记》里,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注精神的代名词。就像现在有人为了考研把手机调成黑白屏,本质上都是主动隔绝干扰的智慧。
现代人还需要这种极端的专注吗?
去年有个创业团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开发AI医疗系统时,核心成员在郊区租了间农房,三个月没下过山。结果产品上线当天,有个工程师指着窗外突然问:"原来这里春天会开油菜花啊?"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虽然看着夸张,但在关键阶段确实能突破认知边界。
我个人更欣赏张弛有道的专注模式。就像程序员朋友老周,写代码时戴降噪耳机进入"心流状态",但每天固定两小时陪女儿搭乐高。他说:"专注是凿开冰层的斧头,但生活本身才是流动的河水。"这个比喻让我意识到,完全与世隔绝的专注可能反而不利于持续成长。
最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00后实习生小王用番茄工作法,每专注25分钟就要去露台看五分钟云彩。问他为什么,他说:"三年不窥园是结果,不是方法。就像相机既要长焦拍特写,也要广角看全局。"这种新时代的专注智慧,或许比古人更懂得调节专注的焦距。
最后分享个实用建议:下次准备重要事项时,试试把手机放在隔壁房间,给自己泡壶茶。当茶香漫开时,你会突然理解"三年不窥园"的真谛——不是要你与世隔绝,而是学会在纷扰中守护内心的那方精神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