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nián
  • zhī
  • à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nián zhī ài

成语解释: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三年之艾

英文翻译:Three year's wormwood

三年之艾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艾:[ài]1.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内服可做止血剂,又供灸法上用。也叫艾蒿。2.(Ài)姓。3.年老的,也指老年人:耆艾。4.停止:方兴未艾。5.美好;漂亮:少艾(年轻漂亮的人)。[yì]1.同“”。2.惩治:惩艾。

成语评论

三年之艾”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源自《孟子》里的故事,原意是说:想要用艾草治病,得提前三年储备好药材。现在多用来比喻做事要早做准备,不能临时抱佛脚。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小明刚入职就开始考专业证书?”旁人可能会说:“这叫‘三年之艾’,他是在为将来的晋升铺路啊。”

为什么古人要特意强调“三年”呢?其实这和艾草的特性有关。新鲜的艾草药效弱,存放三年后反而更温润、更易发挥疗效。就像我们常说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真正的准备往往需要时间沉淀。比如小红每天早起半小时背单词,三年后竟能流利和外国客户交流——这种“不起眼的小坚持”其实就是现代版的“三年之艾”。

现代人还需要这种“超长待机”式的准备吗?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很多人追求“三天学会Python”“一个月练出马甲线”。但真正重要的目标,比如职业转型、子女教育,往往需要更持久的规划。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茶艺师,她花了五年时间走访茶山,现在能精准辨别不同海拔的茶叶品质,这种积累绝不是速成班能教会的。

生活中有些事就像种树:急着要果实的人会拼命摇晃树干,而懂“三年之艾”智慧的人,会选择先松土、施肥、定期修剪。比如年轻人选择把工资的20%定投基金,虽然当下生活紧巴些,但十年后的复利效应会给出惊喜答案。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或许正是这个古老成语留给现代人的启示。

下次当你犹豫“现在开始学钢琴是不是太晚”时,不妨想想:今天的第一个音符,可能就是三年后动人旋律的起点。时间从不辜负真诚的准备者,就像陈年艾草终会等到需要它的那一刻。

三年之艾的造句

  1. 造句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2. 造句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3. 造句 胡适给这个时代开出的药方,其实是一个态度——“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4. 造句 既然如此,当局想要振兴经济,若一味地以解决出口下滑做为首要目标,将陷入出口导向迷思,就如同以三年之艾治七年之病,政策效果将大打折扣。
  5. 造句 第三,是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拼命的路,第四,是那忍辱食垢以求三年之艾的路。
  6. 造句 若谓处分尽善,窃意目前卤莽,人人所知;若直指为迂狂,恐三年之艾,终身不得尔。
  7. 造句 第三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路,第四条是忍辱含垢以求三年之艾的路。
  8. 造句 这一习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是为了驱瘟辟邪,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9. 造句 刘医生说,艾灸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
  10. 造句 艾是中国人最早认识的药用植物之一,战国时《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