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quán bù dí sì shǒu
成语解释: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成语出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9回:“人家人多势众,有洋枪洋炮,就凭你们这几个民兵还能顶住?三拳敌不过四手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三拳不敵四手
英文翻译:Three fists, four hands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拳:1.拳头:双手握拳。拳打脚踢。2.拳术:打拳。练拳。一套拳。几手好拳。太极拳。3.拳曲:老大娘拳着腿坐在炕上。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敌:1.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敌人。敌军。2.敌人:仇敌。残敌。分清敌我。3.对抗;抵挡:所向无敌。寡不敌众。4.(力量)相等的:匹敌。势均力敌。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小明在篮球场上被三个对手围堵,他试图强行突破但屡屡失败。场边教练喊了句:"看到没?这就是三拳不敌四手!"这句话像闪电般划开了我们的困惑——为什么明明技术更好却赢不了?原来当对方形成配合时,个人能力再强也难以招架。
这个成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其实是在揭示数量优势与协作力量的关系。就像上周公司项目组,老张带着两个实习生三天完成的任务,隔壁五个各自为战的资深员工反而超期了。这让我想到:有时候"人多"未必等于"力量大",关键在于是否形成有效配合。
记得刚工作时,我曾固执地认为单打独斗效率更高。直到有次看到蚂蚁搬运饼干屑,几十只小蚂蚁通过触角沟通,居然挪动了比它们体积大百倍的食物。这种震撼让我重新理解"四手"的真正含义——不是单纯的数量叠加,而是有序的群体智慧。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代职场中,擅长说"这事我来"的人常被夸能干,但会说"这事我们怎么做"的人往往走得更远。这或许印证了成语的深层启示:面对复杂挑战时,构建协作网络比逞个人英雄更重要。就像上周邻居装修,三个专业师傅配合着水电木工,比六个外行乱窜快了三倍。
有个朋友总抱怨同事拖后腿,我给他讲了小时候看过的雁阵理论:大雁V字飞行能增加71%的飞行距离。他后来调整工作方式,把"我vs他们"变成"我们",两个月后团队效率明显提升。这让我更加确信,成语传递的不是消极的认输,而是积极的策略转换。
最后想到个反常识案例:赤壁之战中五万联军战胜二十万曹军。这说明"四手"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正确的组织方式。就像现在很多企业推行的敏捷小组,把大团队拆分成灵活单元,既保留数量优势又避免内耗,或许才是现代版"四手"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