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āng quán bù dí sì shǒu
成语解释:一个人打不过众人。指寡不敌众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常言道,双拳不敌四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双拳不敌四手
英文翻译:Two fists defeat four hands
双:1.属性词。两个(多为对称的,跟“单”相对):双翅。举双手赞成。男女双方。2.用于成对的东西:一双鞋。一双手。买双袜子。3.属性词。偶数的(二、四、六、八等,跟“单”相对):双数。双号。4.加倍的:双料。双份。5.姓。
拳:1.拳头:双手握拳。拳打脚踢。2.拳术:打拳。练拳。一套拳。几手好拳。太极拳。3.拳曲:老大娘拳着腿坐在炕上。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敌:1.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敌人。敌军。2.敌人:仇敌。残敌。分清敌我。3.对抗;抵挡:所向无敌。寡不敌众。4.(力量)相等的:匹敌。势均力敌。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双拳不敌四手”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武侠片里的台词,但它实际想表达什么?举个例子:小明在小组作业中包揽了所有任务,结果忙得焦头烂额,而其他同学却闲着没事干。这时有人提醒他:“别逞强了,双拳不敌四手啊!”小明这才意识到,合作比单打独斗更高效。
为什么“拳头多”反而成了优势? 这个成语的核心问题其实指向了资源分配与协作效率。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时间和精力也有限;而多人合作不仅能分工互补,还能避免“短板效应”。比如一家奶茶店,老板既要做奶茶又要收银,高峰期肯定手忙脚乱;但如果两人配合,一个制作一个结账,效率立马翻倍。
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在现代职场尤其明显。我曾见过程序员试图独自开发整个系统,结果项目延期三个月;而另一个团队采用敏捷开发,每日站会同步进度,反而提前两周完成任务。这让我联想到:“双拳不敌四手”的本质不是否定个人能力,而是强调系统化思维的重要性。
遇到困难就该找人帮忙吗? 这里有个认知误区需要厘清。成语并不是鼓励依赖他人,而是提示要善用环境资源。就像打篮球,明星球员若总想自己突破上篮,反而容易被对手包夹;但若通过传球调动防守,就能创造更好的得分机会。关键要分辨什么时候该发力,什么时候该借力。
现实中,很多人会把“独立完成”等同于“能力强”。但观察那些成功案例会发现:外卖平台整合餐馆资源、电商直播联动工厂供应链,本质上都是“四手”思维的延伸。就连写这篇文章时,我也需要查阅资料、借鉴案例,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借力”呢?
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先画张资源地图:哪些环节必须亲力亲为?哪些可以委托或协作?毕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会用人”比“拼命干”更能体现智慧。就像老话说的: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抱成团——这或许就是“四手”打败“双拳”的现代版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