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áo bù dòng yáo
成语解释:丝毫也不会改变意志
成语出处:毛泽东《愚公移山》:“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立场等
繁体字形:毫不動摇
英文翻译:Unshakable
毫:1.细长而尖的毛:狼毫笔。羊毫笔。2.指毛笔:挥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毫。二毫。4.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无头绪。5.(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质量或重量,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货币单位,即角。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动:1.(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流动。风吹草动。你坐着别动。2.“働”是“劳动”的“动(動)”的异体字。3.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搬动。挪动。改动。动用。兴师动众。4.使用;使起作用:动笔。动手。动脑筋。5.触动(思想感情):动心。动怒。动了公愤。6.感动:动人。不为亲情所动。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这病不宜动荤腥。他向来不动酒。8.动不动;常常:动辄得咎。影片一经上演,观众动以万计。
摇:摇摆;使物体来回地动:动摇。摇晃。摇手。摇铃。摇橹。摇头晃脑。
“毫不动摇”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真实例子:一位创业者面对市场波动时,坚持核心业务方向毫不动摇,最终在三年后成为行业黑马。这种场景下,成语不仅描述决策的坚定性,更传递出穿越逆境的韧性。
有人可能会问:坚持和固执如何区分?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动态调整能力。比如某科技公司坚持自主研发路线毫不动摇,但同时每季度根据用户反馈优化产品细节。这种“战略定力+战术灵活”的组合,恰是正确使用该成语的精髓。
生活中如何体现这种精神?观察晨跑者群体会发现有趣现象:那些每天准时出现在公园的身影,往往在其他领域也展现出超强执行力。持续行动力本质上就是“毫不动摇”的人格化体现,这种品质会像涟漪般扩散到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
值得思考的是,现代社会信息过载是否削弱了人们的定力?我注意到一个矛盾现象:越是容易获取海量资讯,真正专注深耕的人反而越显珍贵。就像直播行业里,那些不追热点、专注垂直领域的内容创作者,最终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当遇到重大选择时,不妨自问:这个决定背后是深思熟虑的价值判断,还是单纯害怕改变?真正值得“毫不动摇”守护的,应该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原则。比如家庭教育中,对诚实品格的培养就该像锚点般稳定,而具体沟通方式完全可以与时俱进。
最后分享个观察视角:智能手机时代,能够毫不动摇保持纸质阅读习惯的人,往往在思维深度和情绪稳定性方面表现更突出。这种对抗碎片化信息的坚守,本质上是对自我认知体系的主动塑造,比表面的坚持更有深层价值。